心跳回忆在线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olor=#ff0051]法国人对中国的恶搞[/color]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6-21 16:4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二亿火星人(一个法国人眼里的中国)

翟华 大恩  


  大概在3年前,我在网上www.passplanet.com读到一个叫Beno?t SAINT GIRONS(音译“伯纳·圣—若弘”,后来得知他有一个中国名,叫“大恩”)的法国人在1998年从少林寺学拳回来后写的一篇奇文,题目是“1,2 milliard de Martiens”(十二亿火星人)。说它奇,是因为这篇文章尖酸刻薄,用语直言不讳、阴险恶毒、夸大其词,对中国人竭尽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Ce livre est direct, cynique, sarcastique, ironique toujours, exagéré souvent, méchant parfois”)。然而,法国几家出版社都拒绝考虑出版这本书,理由是其内容不合时宜,大概是因为书中所描写的中国人和法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距离太远。无奈中,作者把文章贴在了自己的网站上。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我的兴趣。法国主流社会不能认同的文字,让我们中国人来看看如何?若说我们能够忍受台湾作家柏扬的《丑陋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看看法国佬所写的《十二亿火星人》呢?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后,我翻译整理了“十二亿火星人”一文。为了哗众取宠,我还自作主张加上了一个副标题,文章题目变成——“《十二亿火星人》一个法国人眼里的中国”,在个人网站(翟华文集zhaihua.ifrance.com)上贴了出来,一时间传遍国内外大大小小的中文论坛,惹来网友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

  我在法国生活多年,和大恩到中国的感受一样,每次到访法国和离开法国、见到法国人和离开法国人都同样高兴。我也十分敬重法国文化,但无可否认也遇到过令我“无奈、可笑、紧张、烦恼或不解的场景,从而在心中对法国人产生一种矛盾感情”。近年来也因此写了不少关于法国和法国人的文章,投给国内的媒体。说来也怪了,正面描绘法国人的文章大都被采用发表了,而对法国人略有不敬的文章往往石沉大海。大概是因为负面的法国形象与国内传统媒体对高卢人的原始崇拜格格不入吧。说实在的,法国人和中国人其实真的很像。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大恩写了“十二亿火星人”,幽了国人一默。作为其译者,翟华责无旁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写它一篇“六千万火鸡人”,俗门俗路,依旧加个副标题——“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法国”。

  本书翻译写作过程始终得到吾妻吉华女士的鼓励和协助,又承蒙博雅华章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方得以与读者见面,谨表谢意。在策划出版的过程中,我和大恩还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之间的对话,作为本书的前言。而众多网友对《火星人》的品头论足也一一整理出来,算是一群中国人眼里的中国,权为后记。

  翟华

  2003年11月16日,马尼拉

一、有言在先(图)
翟华 大恩  


  



  我知道,所有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一定都遇到过令他们无奈、可笑、紧张、烦躁或不解的场景,从而有可能在心中对中国人产生一种矛盾有时甚至于激烈的情绪,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背景。


  我相信,很多去过中国并与中国老百姓(我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大多数中国人,而不仅是那些在政府机关工作的高级公务员、外企管理层的白领或在国外使馆工作的外交官)接触过的外国人都梦想过要写这样一本书或者希望有人能够写这样一本书。

  我这本书涉及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差别,而且用语力图直言不讳。文章不乏夸大其词,又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读者也许要问:中国人到底与我们西方人有什么不同以至于他们可以被称为火星人呢?

  首先,欢迎你到火星上来认识这里的主人。

  其次,希望参加火星之旅的广大游客不要忘记携带自己的幽默感,因为本书是一本讽刺性的小册子(至少每章第一部分如此)。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理想隐身术,又想经常重访中国,所以在我进行吹毛求疵的同时,也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在每一章的最后,我都处心积虑地写上一段“说点儿正经的”,尽可能地为我的中国朋友讨回“公道”,和把稀泥,甚至对法国佬反戈一击。简而言之,在讽刺之中找寻一点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实,谁都知道,我们自己也不过是别国人眼里的火星人而已。

  想来读者最终不会误解我的意图。虽然我刻意渲染,但是本书的目的绝非要“打倒”中国人,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或者是企图证实法国人的“优越”。我爱中国,我喜欢中国人——虽然说我每次到访中国和离开中国、见到中国人和离开中国人都同样愉悦和高兴。我也十分敬重中国文化。在古代,从印刷术到指南针还有风筝几乎所有的重要发明都是中国人所为。如果说世界文明能达到今天的水平,那是得益于中国。在现代,从武术到软医学还有盆景,我们应该向中国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

  本书绝对没有“讲政治”的企图。如果有读者在字里行间发觉我对敏感的问题有所影射,那纯粹是法国人说话的方式问题,不小心走了嘴,决非故意挑衅。我很清楚,站在中国之外向中国大发议论是件很轻松的事情。但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管理这个比法国人口高出20倍的大国,本来就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记得中国总理在1994年访问德国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哪位西方政治家有办法解决十二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会很高兴欢迎他来中国来担任领导人。”大概是因为没有哪位西方政客自报奋勇,所以中国人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顺便说,我觉得中文里“政府”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有两个字组成:一个是“政”,按我理解应该是有“严厉”的意思,另一个是“府”,可能有“安抚”的意思。这其实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式。

  如今法国书店里关于中国的书比比皆是,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人家已经说过的许多事情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二十一世纪必然是中国人的世纪。正如我们法国人爱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看见一个中国商人从窗户跳出去,不要犹豫跟着跳吧,下面一定有一笔好生意”(Si vous voyez un entrepreneur chinois sauter par la fenêtre, suivez-le, il y a s?rement de bonnes affaires à faire)。

  不过,说到这里我还是想事先向中国读者们道歉。因为很可能他们会发现本书中描述的中国人与他们自己很不相象,他们会跳起来说:“中国人也不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我不是这个样子的!”对此,我想说,本书是描述中国人,而不是具体某一个中国人。从中国大陆到香港,台湾,新加坡,还有几千万的海外华人,从北京,到广州还有上海、乌鲁木齐,加上高速公路旁边的村落,中国人有各种各样,而不是只有一个。

  在进入正题之前再补充说一句,我对我们远在火星上的朋友们有无限的敬意。如果真有火星人存在的话,他们一定会告诉我们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如果火星人不存在的话,那么正好,我就冒昧在这本书里面描述一下我所知道的火星人——一个法国人眼里的中国人

二、噪声文明(图)
翟华 大恩  


  



  如果说在西方沉默和寂静是金(或者至少也是块铅吧),那么在中国的这个氛围里,沉默的价值会小得多。假如沉默在中国真有金子那么贵重,那么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安详最恬静的民族了。就算沉默是块铅疙瘩的话,中国人恐怕也已经找到把铅变为金子的办法了。


  中国人是喜好声音的民族,这声音发自胸腔肺腑,自然而然,绝没有丝毫的掩饰与做作。本来,如果单从理性的角度讲,这么稠密的人口应该会形成一种对声音的严格限制制度,比如把打呼噜的人送去劳改,把刑事刑犯人让卡拉OK的高分贝处死或者其他什么好办法。但是他们却偏偏作了另一种“道路”(译者注:法语里“道路”voie和“嗓音”voix是同音字):用制造比邻居更大的声音的办法来压住从隔壁传来的巨响。虽然第一个制造噪音的中国人没有流芳百世,但至少他身后却后继有人。

  中国人不服输的倔强,加上一种强烈的抒发欲望,和你硬我比你更硬的执著,所以他们天才的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制造声音的技术,其中包括鞭炮和火炮炸药。安静和沉默对中国人的听觉而言是无可忍受的。比如,一个上得山来领略自然风光的中国人可能会随身携带一个大功率的随身听,并且在太阳出山的刹那不失时机地配上一嗓子真人原声:“啊!哦!太美啦!”我记得那天在海拔3099米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上,太阳老人受到了如此的震撼以至于他恐惧地躲在了云朵后面。

  中国人有制造噪音的固有能力,不大需要什么辅助工具,一条声带一般就足以满足其生存需要。当然声带的具体使用方法各地区有所不同。除普通话以外,中文有六大语系,还有数不胜数的地方口音。在各大语系当中,在中国南方和香港流行的广东话堪称震耳欲聋的冠军。在我看,那里的人们不是在讲广东话,而是喊广东话!在香港的餐馆里,与对面坐着的朋友聊天最好要用手机,而餐馆内的高音喇叭与巴黎火车站大厅内里的公共播音系统的音量相仿:“二十一桌的红烧狗肉来了!”。

  说到狗,顺便插一句,虽然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吃狗肉,但是狂吠般地大声咆哮却是全国通用,通常用来表达某种程度的愤懑或者不满。在少林功夫学校公共澡堂的主任夫妇就是一对典范。不知为什么他们从来不平心静气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一触即怒,露出上下两排牙齿,不断地大声地叫喊。如果我说:“对不起,我不会吠”,那么他们会变本加厉,直到声嘶力竭为止,然后再为下一次发作养精蓄锐。让我们原谅他们吧:他们其实一定也是受到了他人的惊吓才做出如此反映的,以牙还牙而已。叫喊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

  虽然经过五十多年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在噪声面前的人人平等。最有钱的人可以自私地在自己的豪宅中或在朋友圈内制造噪声,自己享受。中等收入的人就慷慨多了,天一擦黑就把自己电视或卡拉OK发出的声音送到邻人家中。按照这个标准,等到中国每个家庭都购置了卡拉OK以后,国家的经济就应该算发达了吧!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我说,当中国开始放声歌唱,世界将为之震撼!在这一天还没有到来之前,低收入的中国人还在用自己简陋的方式参与制造噪声:如果是在城市里用一把榔头和钉子就可以达到目的,如果是在农村,那最好是让狗来帮忙。

  我在少林居住时的邻居是一对古道热肠的老夫妇,他们养的狗也着实活泼可爱。只是,每天晚上这只狗都不厌其烦地狂吠提醒我正在中国睡觉。两周之后,我实在忍受不下去了,鼓起勇气向邻人老夫妇建议:“也许您可以向您的狗解释一下,每天对着星星大喊大叫是一件挺可笑的事。”老太太无奈而又诚恳地回答说:“不行啊!这狗不懂中国话。”我心里其实觉得挺庆幸的,要是这狗也会讲中国话,那音量恐怕又得高八度了。

  现在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你能因为狗叫就揍它?那怎么不喊技工来修理一下那些大音量的卡拉OK或者房顶上的高音喇叭?别开玩笑了,保持村落和社区里的生气和热闹是每一个正常中国人神圣的职责。再说,狗叫也不能说是狗的责任,它不过是在跟着主人的“道路”(“声音”)行事而已。反正睡不着,在狗的咆哮中,我就开始着手构思撰写本书。

  其实噪音只会干扰哪些不会制造噪音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早已获得了噪音免疫。我耳朵里的隔音塞子时常使我的中国朋友迷惑不解:“这是干什么用的?”“这是为了让中国更安静。”“啊!?”像耳塞这种西方小玩艺其实并不足以对付中国人的噪音技术。那次我从重庆乘船沿江而下,同行的还有800个好奇的中国人。入夜,我带着耳塞一个人留在船仓内,其他的中国人都到甲板上去观景了。呵呵,没有中国人的中国可真安静啊,我很快就进入梦乡了。大概是在早晨一点钟,船上好象突然发生了强烈地震:原来是同舱的10位中国朋友归来了,在舱内的八个床位上各就各位。不知她们在外面到底看见什么了,反正不论大人还是孩子们的兴奋之情都溢于言表。我从椰树林的美梦中惊醒,意识到再也睡不成觉了。中国,你好!干脆咱也加入欢乐的人群中吧。于是我开始放声高歌马赛曲。“前进,法兰西祖国的男儿,光荣的时刻已来临…”

  神了!我们法兰西的战曲真有效,刚唱出第一句的前几个词,中国人登时就安静下来了,脸上显露出恐怖的表情:我们正在和一个外国疯子一起旅行!早知道外国人都是些怪异的人,但是达到这个程度还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咱们最好不要搭理这个疯子,还带着孩子呢。”

  “声音”这个词在中文字典里是与人声相连的。这其实很符合逻辑,首先嗓音本来就很吵。再说中国人早年发明文字的时候,汽车喇叭还不存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汽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喇叭为核心。只要喇叭能响,汽车就一定能走。开车就是按喇叭,学开车就是学会适时——也就是说任何时候——按喇叭。中国人开车按喇叭与西方人不同,他们不是为了责骂另外一个讨厌的开车人才按喇叭,而是为了预告他们的到来:“当心,躲开点,我来了!”或者在街上炫耀:“没看见我的大奔这么有气派吗?”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汽车在中国普及以后,中国文字学家可能会重新研究“声音”这个词的写法。

  说点正经的

  在这一章里我提到了狗,首先是因为狗叫是我产生了写作此书的灵感。我并不想把中国人与狗相比,我很清楚中国人对于“中国人与狗不许入内”的历史敏感性。其实我知道中国人都是精湛的演员,他们的愤怒和呼喊大多是属于做作和夸张的表演。中国人是动物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家,功夫里的许多动作都源于动物,出了人所共知的猴拳以外,武术动作还包括仿虎、猿、鹤、鸡、燕、马等套路。

  我们必须在这个文化范畴内分析中国人的露齿滑稽剧:夸张只是为了震慑对手,一旦达到目的,见好就收。我不敢肯定已经愤怒地把门牙露出来的西方人能够像中国人这样控制自己的感情,给自己留退路。还要加一句,尤其在不懂得对方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把激动的对方与动物相类比。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歧视,还不如说外国人的无知。

  要说中国没有一点安静的地方那也不公正,要不为什么字典里有几个与此有关的词,诸如“寂静”、“无声”和“沉默”呢?有时候中国有的地方安静的令人诧异,比如说早晨公园里连太极的场景,还有中午人们睡午觉的时候。更异乎寻常的是,中国一些城市现在已经规定不许汽车在市区鸣笛。中国人居然能想出不许鸣笛的这样的主意来已经是不可思议了,如果中国人能够真正做到不按汽车喇叭那将更让人赞叹。尽管中国人对噪音的忍耐度很高,但他们其实也一样期望安静,我相信有一天中国人会怀念满街都是自行车的童年往事。

  在我自己的国家,很多法国人也对邻居不管不顾,音响和宠物也同样会制造很多噪音。但,两相比较,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社会当然会比一个发达的社会更多地使用榔头,发出更多的声音。一个没有声音的社会是一个死亡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中国充满生气!

三、窗外垃圾(图)
翟华 大恩  


  



  我的一位中国朋友一边吐痰,一边颇为自信地对我说:“北京比巴黎干净。”不错,在中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散步,你一般不会踩到狗屎上,因为养狗的限制很严。不过,如果说北京住的都是中国人的话,北京还不是整个中国。


  例如,我建议您最好不要在铁路沿线附近溜达,要不然您得带一个工地上常见的安全帽。为什么呢?您朝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每一列呼啸而过的火车都会从车窗中抛出各类垃圾,包括可能伤人的玻璃瓶。朝上看,铁路旁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正在迎风飘舞。在中国,往窗外扔东西似乎是一个传统习俗。我在香港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公益广告:“如果你从所住的楼上扔下一个瓶子,你会伤及行人。” 这使我想到西方公寓楼时常发生花盆坠落的事情,两者有区别,也有共同点,反正楼下行人要小心了。

  在中国有一种特别好喝的饮料叫“健力宝”(味道喝起来象是加了蜂蜜的橘子汁),易拉罐上用英文写着不许将空罐丢弃在公共场所,可是居然没有任何中文提示。这其实挺符合逻辑的,禁止一个中国人随地丢弃垃圾,就好比让他屏住呼吸一样,坚持一会儿并不难,但是稍后就会恢复其自主状态。

  那次在香港新界的一个风景区,我看见一帮年轻的当地人有说有笑地走过来。其中一个小伙子拿出一张纸巾,开始擤鼻涕。我当即做了一个预测,打了一个赌,并大声用英语说出来:“看,这小子会把纸巾扔在地上。”您猜怎样?我话音未落,那纸巾已经飘然落在青青草上。我赢了!小伙子好像不懂英语,但还是被我说话的语气下了一跳,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指了指他扔在地下的纸,还不错,小伙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垃圾懂事地收了起来。

  在中国内地少林,我也有类似的成功故事。那次有一个游人刚把一个塑料水瓶扔在地上,正好让我看见,我大声用法语喊道:“靠!垃圾往那里扔?!”(Et les poubelles bordel!)那个中国游人居然也听明白了,弯腰捡起了塑料瓶子。您看,由于我的努力,中国已经稍微干净一点了。中国是否应该奖励我一下呢,有些外国专家的贡献似乎比我还小呢。

  这么说来,中国人其实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某些陋习,只要稍微提醒一下即足以唤起他们最基本的公民意识。也许电视上的公益广告还是起到了一些正面作用,我记得电视上的画面大概是这样的:街上一些人正在漫不经心地随地扔东西,一位俊俏的小姑娘不顾***劝阻,蹲下身捡起了被扔在地下的一块香蕉皮,然后向远处的垃圾箱奔去。此时画面上出现了科幻电影般的场面,街上所有的中国人都不约而同地蹲下身去捡垃圾(这当然一定是剧本要求啦),街面奇迹般地变得干净了,人们的脸上普遍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电视上不失时机地推出口号:“保持城市卫生,维护人民健康!”

  让我们先回到现实中来。雁过留声,中国人走路也要留下痕迹。你休想在中国的山里和树林里迷路,跟着垃圾走就行了。中国人似乎需要与物质社会保持一种视觉上的直接联系。中国的垃圾箱(顺便说,许多垃圾箱的外形都像某种动物)内可能没有多少垃圾,但垃圾箱的外壳上一定会有一条提示:“此处倒垃圾!”垃圾箱一般是露天的,要不就是两边都有开口。有些人扔向垃圾箱的脏东西,不是落在箱外,就是从另外一边的口子出去了。当然这种垃圾箱对那些以回收旧物为生的人来说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有没有可以利用的东西,不用深挖就可以一目了然。

  说到垃圾,我们不能不说到清洁工。在香港,似乎清洁工都是些上了岁数的银发族。看着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推着清洁车在工作,你有时会怀疑东方人是不是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敬老,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城市会这样脏。由于没有高效率的清洁系统,一些街头巷尾就成了老鼠和其他叫不出名字来的小动物的迪斯尼乐园,谁说中国人不爱护动物?

  在中国的乡村,卫生状况就更加惊心触目了: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垃圾堆,更准确地说每一个窗户下面就是一个垃圾堆,哪一个窗户都不用嫉妒。有时候,也有人出来把垃圾朝邻居家的方向或者往路上扫一扫,当然也有少数人把自家的垃圾送往大垃圾堆。我在少林上的第一个功夫班,最多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大扫除。平日,学员们只是象征性地在院子里撒点水,因为理论上说那是我们就餐的地方。学校其他的角落都是被卫生遗忘的角落,你可随处在走廊、楼梯上观察到果皮、空瓶子、剩肉等等杂物。从宿舍的阳台往外看,景色更加壮观,一条垃圾山把学校和旁边一家仓库截然分开。因为这已经是学校范围以外的事情,而且垃圾堆的高度距离学生宿舍的窗户起码还有1米5以上,谁管得了那么多呢。

  不知是不是因为功夫这种体育运动包含有很多奇怪的动作,反正我在少林的那间宿舍墙壁上印满了大大小小的脚印。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尘土,桌子底下有旧鞋、塑料袋、扑克牌等具有考古价值的物品。我捉摸着要在这种地方得住一年,还是清扫一下为好。看我的老师在收拾他的房间,我也央求他帮一个忙顺便也把我的房间来个整旧如新。于是乎老师叫来几个学生,重点把墙壁粉刷了一下。说“粉刷”可能是有点夸张,其实也就是用一种滚筒似的家什把淡白色的液体糊到墙上。一个小时以后,墙壁依然肮脏,但地面上却留下了星星点点的白色抽象艺术痕迹。下一步的清扫工作始终没有发生,因为那天吃饭时间已到,吃完饭他们又忙别的事情去了。

  在中国大陆,公共场所包括旅游景点的卫生维护也往往是老人们的职责。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些老人是用一种硕大的扫把,辛勤地维护着一个清洁的中国的形象,保持大街上的卫生。典型的中国游人是这样的:买张门票,溜溜达达,蹲下来吃饭,把塑料袋随手扔掉,最后在垃圾的背景中留一个影,然后走人。

  峨眉山顶自然风光本来美不胜收,可惜朝山谷下面一看,满目垃圾,而且大多位置险恶,可以永久保留,清洁工们鞭长莫及。据说许多中国人上峨眉山是为了烧香拜佛,难道扔垃圾是佛教仪式的一部分吗?

  说点正经的

  早在1937年,林语堂在它的一本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书(《吾国吾民》)里就谈到了中国人缺乏社会公德的个性,说是与孔老夫子直接有关。因为孔子的学说里只强调家庭人伦关系,却忘记把与外人的关系包括在社会关系当中。所谓“外人”就是家庭以外的人,就是可以把垃圾往他那边扔的人。除了家庭成员和亲密的朋友,根本用不着和外人打招呼。除了孔子,我认为老子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他主张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邻居把垃圾堆到了我的门口,管他呢,咱也把垃圾堆到他的门口不就得了。

  对于垃圾,各国有各国的高招。法国人把垃圾往垃圾箱里送,中国人门前三包。法国人随口吐口香糖(在城区平均每平米有15块口香糖残骸,而香榭丽舍大街上这个数字可能高达60!),中国人随地吐痰。

  各国有各国的难处。法国的街道可能比中国街道干净一点,但是那可是以大笔金钱为代价。如果以“价格/清洁度”为指标来比较的话,我觉得中国人占尽优势。此一时彼一时也,法国政府过去也曾经对公民进行公共卫生教育,中国只不过略微慢了一步而已。

  各国有各国的自尊心。如果法国想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那么它只能向法国自己学习。而中国则可以向一个华人的城市—新加坡—看齐。

  新加坡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范例和反例:这个世界上最清洁的城市是一个华人的城市!是因为这里无论是吐口香糖还是随地扔垃圾都会被罚款,还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有高人一等的道德水准呢?也许各方面的原因都有一点吧。

  中国的城市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干净了,我知道离上海三个钟头的张家港就是一个“精神文明城市”——这个称号通常只能授予那些环境清洁的城市。长此以往,我深信中国终究会发展为一个现代的“精神文明国家”。

四、嗅觉考验(图)
翟华 大恩  


  



  如果你来到中国,在不多见的坐式马桶边缘上看见了脚印,别奇怪,一准是哪位乡下人来方便过了。也怪难为人家的,这种比板凳还高的家什怎么才能蹲得上去呢?可以想象这位乡下人在马桶上以蹲姿保持平衡是何等艰难,而且还得小心不能弄脏了地板。不过这后一点我们可以大可不必为中国人担心,他们个个是蹲功大师。


  中国最常见的厕所就是地下的一个坑,保证排泄物准确到位是每个人的基本功。如果茅坑是用水泥浇铸的,每个坑两边可能会有半人高的墙隔开,或许还会有排水系统,那这就是典型的公共厕所了。到了中国别担心找不到厕所,很容易。第一是要跟着味道走,第二建筑物门前有收银台,里面坐着个厕所先生。没错,就是造访这种地方也是要收钱的。中国有没有土耳其式的单人厕所?有是有,但不多见。至于西方式的公共厕所,那你得到大宾馆里去找了。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感受一下文化震荡,最好还是到乡下去走一遭,让苍蝇当你的向导。虽然这里没有人会想到要向你收费,但我担保你一进去立马就想出来。无奈,自然规律是无情的,我们不得不经受这样的考验。除非你是瞎子、聋子,或者幸运地患了重感冒,你的所有感官将完全彻底地被征服。在中国如果得了便秘这种病该是多么痛苦呀!

  不瞒诸位,我在少林挑选学校的重要准则就是厕所的条件。那种一溜看过去有百十个坑的茅房绝对不可以,我无法同时和这么多人一起如厕,因为不能集中精力。我对厕所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其大小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蹲坑数须在六个以下,坑边的墙有半人高以上,小便池单设,最重要的是厕所必须没有房顶以便我随时可以观测天象。哎,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厕所也算我到中国来不虚此行。据我观察,我选的这厕所也很受中国同学青睐,以至于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社交场所。学生们每天一进门先选坑,靠近门口的位置最抢手。立定,然后悠闲地与邻坑开始自然对话:“哎,怎么着,今天你的是什么色儿?”“鲜黄。你的怎么这么绿?我说你昨晚上是吃什么了?”最精彩的是在每天的如厕高峰时间,每个坑可以蹲上两个人,互相鼓励,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可惜呀,这么好的地方,居然有一天没有和我商量就加盖了一个房顶!我钟情的厕所顿时失去了其自然魅力,我只好默默地与之告别,另外选了一个合乎要求的厕所和学校。

  我发现中国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常洗澡但勤洗衣服,所以身体的污垢往往被掩饰在洁净的衣服里面。由于中国人对衣饰的洁癖,所以洗涤剂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一件衣服只要是穿过,哪怕是只穿过两分钟,中国人就会重新洗涤挂出去晾干。记得那次我与800位中国游人乘一艘客轮畅游长江时,有幸与其中三家十位住同一客舱。由于我比别人先到,所以特意选定了一个上铺,想着这样可以透过窗户尽情欣赏扬子江的景色。不幸的是,我忽视了在床与窗户之间的一个洗手池。开船以后我才发现这个洗手池是三家中国人的活动中心。开船不到两个小时,我的室友们就开始洗第一件衣服,以后接连不断的洗,一天以后整个船舱变成了晾衣场。这样,我从甲板回来要从毛巾、衬衣和裤子丛中穿过才能爬到自己的床上,从床铺上可以欣赏到的景色也只是各色内衣、内裤。眺望三峡之余,还看到了三只乳罩。

  船上的洗澡堂很符合中国传统:脏、乱、差再加上不便。也难怪,洗澡堂本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嘛!保持个人卫生中国人有自己的办法。首先,中国人洗澡只要一盆水,不一定脱衣服,用浸湿的毛巾在暗中擦拭即可,有点像我们法国人早上戴着手套(注:法国人洗脸毛巾是一个手套似的口袋)洗脸的架势。这种洗法有很多好处,节约用水不说,而且可以在亿万同胞面前保持尊严与体面。唯一麻烦的是背后和一些隐蔽地位不容易清洁,但是这也没有什么,只要是外面衣服干净,里面到底怎么样也关系不大了。

  无可置疑,中国人出汗率要小于西方人,所以他们并不需要每天洗澡。尽管如此,我在少林的同学们每天在烈日下和灰尘中训练达七个小时,晚上洗一个澡是少不了的。可惜我们学校里只有一个冷水龙头,供五十多人使用,而且还时常停水。要说起来,学校里还有一个正式的澡堂子,但是平时学生不得入内,估计是怕骚扰了住在里面的蜘蛛一家。到了每周公共浴池开放的那一天,学生们如同虔诚的朝圣者一般涌向澡堂。

  那天我正在热水池里悠然地享受,一位穿着练功服的学生在蒸汽朦胧中走了过来。我连忙喊:“这有人了!”旁边还有两个空池子呢。无济于事。“扑通!”这位同学脱衣解带也跳进了同一水池中。哇!谁说中国人身上没有气味?拿我们法国的一块“金银毕”(Camembert)干酪,再放在太阳地里晒它一个星期也不会有如此刺鼻的气味吧。随即,另一个奇迹发生了:池水颜色发生了变化!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怎么忽地就成了黑灰色的桨状液体?该不是中国人的又一个发明吧。惊骇之中,我向我坦诚相见的新朋友询问他多长时间施行一次如此奇术。答案:“一周一次。”当然这位朋友并非是唯一的巫师,只要看一看澡堂里每一个水池的颜色你就会心悦诚服了。顺便说一句,中国人泡过澡以后不放水,我每次来洗澡都不得不伸胳膊在这样的水池底下找软木塞,把脏水放掉换干净水。

  呼吸新鲜空气,排出二氧化碳本是每个人的正常生理行为。但这对凡事追求完美的中国人来说就有点不够了,他们不但能排出枯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还会吐出湿润的分泌物。所以,在中国大街上走路最好打一把伞,否则难免会被从各个方向飞来的痰液淋到。幸好大自然是公正的,在人们吐出痰液之前还必须嘹亮地清一下嗓子,提醒其他行人赶紧换道躲远点。

  中国人这种保持喉咙卫生的习惯,有时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在室内,讲究的管理员会在墙上贴上“严禁吐痰”的字样,有时还会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遵守。不过照我看,类似“严禁吐痰”和有一次我在电梯间里看见的“不许随地小便”这类的警示标语,简直多此一举,让不懂得如何随地吐痰的外国人作何感想?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与法国的自行车运动员有一个同样的技术动作,那就是借助鼻腔里的气流将鼻涕迅速而剧烈地排出,然后用手背清理一下残余的泡沫。所以,在中国的草坪上看不到纸巾,并不是因为我的榜样的作用。

  最难忘的经历还是在香港。那天一出门我就觉得异样,在一个郊区林中小径散步走了半个小时居然未见到一个人影,让我感到不寻常的压抑。所以,当我终于瞥见远处一位中年男子向我走来时,我决定向他说一句精神文明的话,诸如:“您好,我是大恩,很高兴认识您”之类。但,他没有给我这个机会。还没有等我开口,说是迟,那时快,男子已经张开了嘴并迅即发出了我熟悉的口音:“嘿——孩——海——害,呸!”声音是如此震撼,他在见到我之前几公里一定是一直在酝酿这惊天一吐。在他离我远去的同时,我突然领悟了什么是汉语的“四声”。

  说点正经的

  



  就是在法国的厕所里,我们也不想多待,是不是?因为法国的公共厕所也不是卫生和舒适的模范,没有热水,更没有法国香水,比起日本的厕所来可能至少要落后一列火车吧。

  中国人虽然不勤洗澡,但他们注重衣着的洁净。西方人常常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一星期也不洗一次澡,但是衣服只要穿过一次就得洗?而中国人也可能会问:是不是因为西方人的衣服太脏,所以他们每天都得洗澡?我们西方人应该向勤洗衣服的中国人致敬,而且必须老实承认在个人卫生方面的需求中国人和我们并不一样,因为中国人不像我们一样滥用汗腺。很可能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使然,否则中国将会面临缺水的困境。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洗澡的次数也在指数级增长。我刚到中国的时候,电视上广告还大多是洗衣粉,但是我快走的时候已经有沐浴液和香波的广告了。

  还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我这里描述的“落后”现象主要是集中在乡村,特别是边远的地区。中国的窗口北京自然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的环境整洁,市民精神,特别是赶上节日和外宾来访的日子。那么,中国的脏乱差的“传统”是否正在消失? 也许不会,据说许多中国男人患有慢性“气管炎”,因而这些他们不得不随时清嗓子,痰声依旧……

五、低级趣味
翟华 大恩  


  从审美的角度讲,中国恐怕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了。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也不管是小市民还是老农民,大家一律都喜欢貌似昂贵且形象丑陋的物件。据我观察,中国人但凡有一点钱以后,就开始忙着丑化自己的家居:玻璃翡翠葡萄串,合成塑料大对虾,歌星美女,还有一级方程式汽车比赛的招贴画等等不一而足,直到把家里装饰成四不象才感心满意足。

  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就是采购这类装饰品的好地方,小商小贩会蜂拥而上,向你推  
荐各种各样廉价且恐怖的“纪念品”。在少林寺,刀、枪、剑这类主打商品,与痒痒挠摆在一个摊位上出售。这么多东西里面,最惹人喜爱的还是痒痒挠。这东西用白色硬塑料制成,看上去有点像裸体女人,一端还有一颗硕大的心脏。除此以外,游人还可以在这里买到制造声音的铁锤,茶壶指北针(不知是不是为了上茶的时候给茶杯定位),还有一碰就乐出声来的慈祥老菩萨,外加各式各样的首饰项链、洋娃娃、健身球、扇子、相片框以及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纸、墨、笔、砚,总之,布置家居应该有的东西这里都有。

  而且,有钱的中国人一有机会就把自己的低级趣味展示出来让世人分享。我知道一位靠卖虎皮膏药成了亿万富翁的香港人,斥资在香港和新加坡兴建了几座光怪陆离的庭园供游人欣赏。这庭园不大,里面却像迷宫似的,到处是各种色彩的大小岩石,岩石中镶嵌有几尊佛像,还有若干小动物出没。在庭园的每一个拐角和怪石旁边,都有一群兴冲冲的中国人在忙着摄影留念。

  中国人怎么照相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要分五大步骤。第一步,选一个所有游人都知道而且必定都要去的景点。第二步,观察别人都在拍摄什么背景,最好是选一扇大门。第三步,让爱人走过去,站立在大门口。第四步,像专业摄影师那样蹲下,上下左右调整镜头,尽量让爱人把大门掩盖住,然后抓紧时机按快门。但注意这还没完,还有一步,就是把爱人唤过来看一看刚才被自己掩盖住的大门在照相机取景器里是什么样子。有时你会觉得中国人好生奇怪,怎么会选这么难看的外景照相,但若仔细想过,反正不管什么美景都会被人相所掩盖,负负得正,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果出门没带或者没有照相机的人怎么办?别替中国人担心,各个景点都有十数个摄影师,身边摆着自己过去的艺术杰作招揽顾客。超现代印象派合成照相法是中国人的最爱,或美女、或武士,在纸板后面站好,把脑袋从纸板上的洞洞里伸将出来,就可速成。

  照片洗出来了,一张一张地看过去,每一张都是人物特写,而且同一景点必定有好几张,因为一起出游的每个人都要在同一个地方留影。中国人这么喜欢人物照,你可能以为他们个个都擅长镜头前的表演。可惜,除了少许不慎照“坏”了的照片以外,照片上的中国人一律是站的笔直,双手不自然地垂直向下,表情严肃地对着镜头。不过,中国人照相并非一定是追求艺术效果, 更多的是要留下曾在现场之“证据”:“你看见了吧?我去过那里,真的,不信您仔细瞧我身后的那个建筑物”。

  在摇动的火车上我曾遭遇过一次与照片有关的文化震荡。我乘火车从北京到广州,34小时的旅程,邻座的中国人闲来无事翻看我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好像他们不知道火车起码还得走一天一夜,翻看照片的速度好象是在放电影,不到三分钟一本厚厚的影集就看完了。原来,这本照片集里面只有风景照,我的尊容从来没有出现过,怪不得他们提不起兴趣。只有一次,他们指着照片上的一个身影问:“这人是谁?” “一个中国人。”“你不认识他?”“不认识。”这几位旅客听了我的回答,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互相看看,又嘻嘻哈哈地笑起来,好象是在说:这老外真奇怪,给不认识的人照相。

  说点正经的

  低级趣味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有的现象,是人类之通病,法国人自然也不例外。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打算在法国出售手工绘制的中国民俗风景画,结果作了市场调查以后发现,法国人看得上眼的画都是在中国人眼里最没有品味的。法国一些邮购中心的商品名录里其实也有许多家居“装饰品”,与前面说到的中国人家庭里的一些装饰品完全可以比劣。唯一的区别是,我们法国人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比较隐蔽,不敢张扬。

  中国人同样有高尚的鉴赏能力,比如中国山水画、汉字书法、京剧、舞蹈和杂技等都属于高尚的艺术。鲜有中国人会像我们西方人一样在全黑或全蓝的“现代”美术作品前站立来良久作沉思状。参观了这类西方现代艺术展的中国人也许会想:哪怕那张画全涂红呢,也算个吉利。

  也许西方人觉得中国人的照相方式有点好笑,但是这其实是亚洲人的一个普遍特性。我们西方人最好闭嘴,不要指手划脚。如果中国人喜欢自己的照相方式那就应该随他们去,他们中国人!而且,不管你信与不信,我也遇到过一些中国人对我拍摄的一些“没有内容”的照片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六、不要客气(图)
翟华 大恩  


  



  如果你和中国人说:“谢谢!”那么标准回答是:“别客气”、“不要客气!”或者“用不着客气”。

  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讲究礼貌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不  
是说“不要客气”吗,说得太对了,中国人完全是按这四个字的本义严格照章行事。中文字典里有些词似乎完全是给外国人预备的,除了外国人谁介意向收款员说一声“谢谢”?除了刚到中国的外国人,谁会不识相地向火车售票员问一句“你好”?如果中国盲人听见有人说“你好”、“谢谢”、“对不起”、“请”这些词,那一定是撞见“鬼”(香港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了。

  但是,有时候你还是会听见中国人责怪另外的人“不懂礼貌”。这可新鲜了,难道说中国还真有些“懂礼貌”的人吗?随便往周围看看,大声嚷嚷干扰他人工作或休息着有之,随地扔垃圾脏物着有之,衣冠不整者有之,嘲弄侮辱他人生理缺陷着有之……,懂礼貌的人在哪里呢?我一直没有弄明白。

  不过,至少有一点我是清楚的,中国人的礼数里没有“先来后到”的原则,乘公共汽车要挤上去,卖火车票要往前拥。车上的座位主要是为那些能够踩倒一片的汉子所预备的,但是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香港地铁和北京公共汽车进站时,都会有扩音器提醒乘客要“先下后上”,可惜好像谁也听不见。车下的乘客们依然执著地向里冲,车上慌慌张张企图下车的乘客则逆潮流而动。要是橄榄球比赛可以在公共汽车里进行,中国人铁定的会拿世界大赛冠军。

  中国人的礼数里也不包括对他人的尊重。每当我在街上与大家一起围观什么新鲜事,总会有一个中国人不左不右正好立在我的眼前,挡个正着;每当我在客人家定睛观看电视屏幕上的有趣画面,总会有一个中国人忽然换一个频道或者干脆把声音关了,以便他们继续高谈阔论;每当我在看一本书或者欣赏一本影集,总会有中国人把你手上的东西夺取,想看个究竟。如果我从旅馆里出来上街上溜个弯,保准有一个中国人把他鼻子里冒出的烟圈都吹到我的肺里。

  唉,究竟什么是中国人眼中的礼貌呢?让我们直接问一下中国人:“什么是礼貌?”回答是:“那就是会说你好,再见,请进,请坐这类的话啦!”“可是我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听不到中国人说这些话呢?是不是还什么其他什么我不知道的礼貌用语呢?”中国朋友回答说:“没了,真的没了,我们的礼貌规矩本来就不太多。”这可不是我瞎编的,这是中国人亲口告诉我的。

  在北京的一辆出租车上我看见这样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ISO9001质量认证。我们必须做到说好五句话:您好,请问您去哪儿,请带好您的物品,谢谢,再见!”这是让我说的话吗?反正,一路上的哥说了很多话,就没有这五句话。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收费站小姐对司机说:“您好!”的哥应声答道:“我不好,钱好!”

  翻翻中国字典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礼貌”这个词中间的“礼”字,有“典礼”、“礼节”、“礼仪”的意思,而第二个“貌”字表达“外表”、“样子”的意思。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所谓礼貌即是作出礼仪的样子而已。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保持衣着整洁就是中国人的礼仪之一。具体来说,参加我们在少林的功夫训练,虽然满地摸爬滚打,但是一定要带一顶干干净净的帽子。礼貌还涉及面子问题,就像俗语所说:树有皮,人有脸。让别人丢脸可能是一件挺叫人自鸣得意的事情,但是绝不是礼貌的事。讲礼貌就要尊重他人的绝对自由。如果老外去告诉一个中国人说话声音小一点,那就是一件极不礼貌的行为,正好反衬出西方人的野蛮。同样,如果谁想提醒中国人不能在公共场所抽烟,或者别随地扔纸片,也会被中国人认为是干涉他人的私事。所以在中国千万不要直接批评别人,也不要表示自己不满意,否则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被人小看,当成“老农”。

  在中国,不能说或者不能干的事情还有很多。向中国人问路就很令人困扰。中国人怕丢面子,不认识路也不说不知道,所以可能拿着地图翻来覆去的看,然后随意告诉你一个方向了事。对中国人来说,告诉他人自己不知道,无异于是自己的一种不礼貌行为。和中国人见面,对方递过来一只烟,礼貌的拒绝方式是:“我不会抽烟”。如果谁像我那样说“不,我不抽烟,这有害身体健康”,那根本就是对他人的侮辱。法国电视广告所说的:“太太,您看上去很疲惫的样子,一定是没有睡好觉,该换一张床了吧!”在中国一定行不通,因为人们不喜欢人家管自己的私事。

  我在苏州的时候曾经出了一次(自行)车祸。当时我正在按欧洲人的标准速度行驶,正要从右侧超越另外一个骑车人的当口,他却鬼使神差般地突然向左边靠过来。幸好没出大事,只是那位骑车的中国小伙子的胳膊上擦破了一点皮,算是有惊无险。然而,我没有料到的是,一场“涉外”面子保卫战就此拉开了帷幕。中方使出的战术是:喊叫、侮辱、震慑外加有威胁型的动作。而外方的态度是:观察,微笑,沉默,逗趣,就像在看东洋景一样。中方有关人士看见肇事外国人居然露出嘲弄的表情,更加大力度喊叫、侮辱和震慑。中方越闹,外方越发觉得可乐。只见这位小伙子摩拳擦掌,看来想给我一点教训,这玩笑是不是开大了?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看打架呀!要是真挨了揍,看来不愁找到证人。僵持了一会儿,不知为什么,和我一起参加这次街头表演的中国小伙子,突然决定收兵,扶起自行车又左右摇摆着骑车远去了。估计是他认为已经在国人面前做足了姿态,没有在外国人面前丢脸,荣誉保住了。不过,要是他有种,事情也许不会这样就轻易了结。说不定几分钟以后,他会带着一根大棒子回到现场继续战斗。我在上海街头看见一辆卡车司机和一位三轮车夫发生争吵,脸面对脸面,拳头对拳头,谁也不让谁,最后就是以暴力告终。幸亏,我看出中国人打架,虚张声势的成分居多,所以往往不会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伤害,也还是有惊无险。毕竟,丢一下脸还是要优于鼻青脸肿。

  在尽量避免让中国人丢脸的同时,在该“给脸”的时候不给脸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什么叫“给脸”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恭维和奉承别人。而被夸奖的一方则要千篇一律地回答:“不行,不行,过奖了。”给脸的方式还包括请客吃饭,唱卡拉OK,按时赴约,或者陪客人出去一直到电梯门口、汽车站或自行车旁。中国人最见不得他人傲慢和自吹自擂,不论是什么人,都要随时把“我还差得很远”这句话挂在嘴边。脸面就建筑在持之以恒的谦逊上,迟早总会得来相应的回报。回报可能是上司的口头表扬(我发现中国人其实吹捧他人的时候比攻击他人的时候多得多),也可能是以其他形式出现。比如在你犯错误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在办什么手续的时候帮你一把,走个后门。

  在中国不存在阶级或等级差别,只有面子大小的区别。林语堂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位丘八的脸太大,乘船时不听船中买办吩咐,一定要享在满载琉磺之厢房抽烟之荣耀。买办怕丘八问他识得不识得“你的老子”,便就屈服,将脸赏给丘八。后来结果,这只长江轮船便付之一炬。丘八固然保全其脸面,却不能保全其焦烂之尸身。时至今日,一个中国人可以在“严禁吸烟“的牌子前划一根火柴点燃一只烟,悠然地在众人面前走过,那可真是给自己挣足了面子。如果碰巧被警察或其他执法人员看见,被迫把烟掐了并被罚款,这刚挣到的面子就又丢了。但是,别急,中国人有一个特殊的办法挽回面子,那就是等执法人员离去以后,再划一根火柴,把烟点着,骂骂咧列出一口恶气。中国人从来不自诩超人一等,但是却每每用行动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不管中国人自己是否能够意识到,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实际上有两个特征:一是道家式的自然主义,二是用心地保全脸面。所以,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随心所欲,把公共道德和规章制度看作是对自己私生活的侵犯,破坏了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理想境界。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把规章制度据为己有,逼迫别人就范又成就了自己的尊严和面子。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在公路上开车,要么蔑视交通规则,要么把交通规则视为约束他人的工具,这就难怪中国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了。

  说点正经的

  



  法国的公路也不比中国更安全,一年死于交通事故高达十万余人,这是否说明法国人也缺乏文明礼让的精神呢?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不受权威和规章制度的束缚,开车的时候喜欢超速,见了警察也丝毫不思改悔,人家刚一转身就开始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在中国,警察说一不二,颇受尊重,只有傻瓜才会和警察顶嘴。就拿在禁烟区吸烟这种事来说吧,如果被执法人员警告,抽烟的人当即就会把烟掐灭,决不会对执法人个人有什么不满。当然,烟掐得快,忘性也大,过一会就又点一根烟抽起来。

  与中国人相比,法国人不知道维护自己的“面子”,又不愿受规章制度的束缚,在骨子里都渗透有莫名的优越感,自以为是。有一个关于法国人的笑话,是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在法国做什么生意才能发大财?”答:“把法国人按实际价值收购,然后再按照他们的自我估价卖出去,您就成了百万富翁了。”法国人还有别的坏习惯,比如上车逃票,或者在超级市场顺手牵羊什么的,简直成了全民性的体育项目。也许是法不责众的原因,所有法国有关当局对上车不买票的人只给与轻微的罚款,与伦敦罚款200英镑的数目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要说在中国,如果赶上“严打”,在商店里的小偷小摸有时也会被课以重刑。与法国人相比,中国人也许会说:我在地铁里违禁吸烟不假,但别忘了我可是买了票上车的。

  其实中国人自己就承认他们不大讲“礼貌”。而我也必须承认我们法国人自己也许又过分拘泥于“教养”和形式。中国人不讲规矩的生活方式,其实很可爱。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穿衣,大吃大喝不必讲究卫生,随时随地可以吐痰,夜半三更高兴了可以喊一嗓子,不必为打嗝放屁感到拘谨,与同胞说话打招呼直来直去......除了外国人以外,谁也不会觉得别扭。再说,那些外国人的所谓“礼貌”、“教养”在很多情况下严格到了独裁的程度,而同时又极度地虚伪。中国人不按外国人的那些规矩去做,不也活得挺自在吗?吃饭胳膊放在桌子上,或者手指在鼻子里面过一下,不会死人。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只妨碍那些不会自由自在生活的人,而这后者在中国又有多少人呢?中国人选择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讲究文明礼貌的中国人虽然少,但也不是没有。经过奋力拼博冲上公共汽车抢到一个座位以后,他们会尽力照顾那些没座的乘客,比如人家把包裹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或者接过妇女手里的孩子抱着,一直到自己下车为止。更令人惊奇的是,有时候有年轻人会主动站起来为老人让座,而老年人又会为儿童腾出座位。说到孩子,中国人有时候称他们为“小皇帝”,不论是不是自己的骨肉,都会给他们以无微不至地照顾。请注意,所有的成人(包括外国人在内)都是孩子们的“叔叔”,当叔叔就得当出个样子来,对下一代负责任。

  说到底,不论是“礼貌”还是“不礼貌”,都是相对概念,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美国人到邻居家串门,到厨房打开冰箱找瓶啤酒喝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法国,虽然主人常对来访的朋友说:“请像在自己家一样随便”,但客人绝对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放肆。这样看来,如果说中国人不懂礼貌,这只是从法国人的观念出发得出的结论。如果以日本人的标准来看,习惯于当众擤鼻涕的法国人其实十分粗鲁,属于乡下人。这就叫做文化差异,我们可以就这种差异进行研究,但是绝对不能有高低上下之分。乾隆年间访问过中国的英国人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爵士在1794年就说过:“用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是最大的谬误”。中国毕竟是属于中国人的。

  法国哲人让—弗朗索瓦·马蒙特尔(Jean-Fran?ois Marmontel)在1763年写道:“对于审美观、观点、情感乃至于某些不合时宜的习惯,其本身不能以好或者坏来简单评价。它们存在与社会之中,成为个人的属性,我们不能指望这些东西是完美无缺的神话。如果有外国人来到北京城,嘲笑中国式的建筑,认为住在这种不和谐的建筑内的中国人是傻瓜,这个外国人自己才是傻瓜。也许他在其他地方可以指手画脚,但是在北京,他代表了谬误。”

  同样,礼貌这个概念本身也只能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之内,用以协调该区域内同一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懂礼貌还是不懂礼貌,都是相对于他的同胞而言,他只对自己所属的社会负责任。即使同属中国人,一个城里人是否有权指责农民不懂礼貌?虽然他们属于同一个国家,但是他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中国是一个地方观念拿很强的国家,大家都是中国人,但是各地都保留了自己的方言、习惯和宗亲关系,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扩大了地区之间的差别。

七、阴阳混沌(图)
翟华 大恩  


  



  中文里的妻子这个词中的“妻”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示“女人”,另一部分表示“扫帚”!而女人的“女”字,则让人联想到一个顺从的女子,低头垂胸、盘腿蹲下的样子。与女性相应的“阴”,表示山峰的背向太阳的一面,有寒冷、月亮、负面、乌云、封闭、夜晚和北方等诸多的含义。相反,与男性对应的“阳”字,表示山峰的朝向阳光的一面  
,有温暖、太阳、正面、光明、开放、白天以及南方等含义。至于男人的“男”字则通过在田地里出力的场景体现出来。

  这下子事情就清楚了:妇女的角色自古以来就是主内,做饭、收拾家务和带孩子,而男人的任务是到外面劳动做工。为了把妇女拴在家里,或许是怕她们冻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妇女必须缠脚(直到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革命胜利以后,这种现象才彻底绝迹)。不安分的女人当然也可以出去,可干的工作无外乎是妓女、老鸹、巫婆、尼姑、接生婆,或者当个农妇下地干活。

  有人也许会说,中国妇女结婚以后可以保持娘家姓氏证明妇女地位不低,但这并不说明所有的问题。无论男人女人,大家都想要个男孩。在这种情况下,一家只能有一个孩子的政策实际上加剧了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衡。如果说,按照自然规律,每出生95个女婴就应该有100个男婴。然而,在中国,因为堕胎再加上老奶奶的生男孩的祖传秘方,女孩和男孩的比例可能明显低于95:100。这相当于少生了差不多上百万的女孩!出现在孔夫子之前的古老《诗经》里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形容男孩的:“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而唱到女孩时口气就有所不同:“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男孩子玩璋玉,女孩子玩瓦片,轻重分明。孔夫子的学说也对中国人家庭内男女地位有极大的影响。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没有男孩就相当于无后。通情达理的政府于是对农民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在第一胎是女孩的情况下,再生第二个孩子,碰碰运气。

  虽然在旧观念里女孩生来不如男孩,但是进入成年的中国女人们却能与男人平起平坐。过去普遍认为男人是一家之长,是头儿。现在人们说:男人是头没错,但女人是颈,头什么时候转、往那个方向转还不都得听她的。中国女人有坚韧的性格,而且据说连体魄也要比西方女人强壮,难怪中国男人下班回家后在女人面前个个服服帖帖。一位中国领导人在国外访问时就对记者说过:“在家里全是我夫人说了算。”在家务事面前男女平等,我们常能看见男人带孩子—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

  反过来,中国女人长期以来已经也像男人一样参加工作。在农村、工厂、商店甚至国家人民代表大会(超过百分之二十的人民代表是女性,而法国国民议会里女性议员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六),到处可以见到妇女的身影。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男劳动力进城打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活都由妇女承担。在工作上的男女平等,自然而然导致了社会中对性别的忽视,人们不会刻意去照顾女性。西方人“女性优先”的观念在中国变成了“儿童优先”。但是有一个例外,中国男人有很深的恋母情结。根据台湾的一项民意测验,在遇到危险必须在孩子、妻子和母亲之中作一抉择的话,绝大部分的男人都选择母亲。

  现在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衡将来会给长大的女孩们一个绝好的“报复”男人的机会。因为女少男多,青年男子找女朋友难,找到合适的结婚更难,中国不久将出现“妻荒”。据推算到2020年前后,每年至少有一百万男人处于找不到对象的尴尬境地。到那时,只有达标的小伙子才能上情场一试。什么叫达标呢?要有钱,是城里人,还要有才华,再加上身高(一米七零以下的男士被称为“残废”或“半残废”的小男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一门心思要发财致富的原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男人对嫁了老外的女人那种深恶痛绝的情绪。找老婆对中国男人来说,这不仅是解决情欲的个人问题,而且将是关系到民族前途的大问题。

  如果说一个中国男人挎上个洋妞是有钱有势的象征,那么一个中国女孩跟上一个外国男人压马路就会被认为是破鞋、妓女。由于卖淫嫖娼在中国理论上属违禁行为,所以警察就会进行干涉。我在少林的时候就碰上过警察晚上11点闯到我的宿舍里检查我是否真的是个“单身汉”。

  尽管官方对一切色情和淫秽的东西都加以禁止,海关会没收来自国外的违禁出版物,但中国人其实远非禁欲主义者。在任何药店里你都不难买到壮阳药品。上街看看男人腰里别的移动电话,再看看女人的丝袜、超短裙和透明上衣,你不得不承认中国人衣着打扮实在是很性感。到商场买东西也会时常遇到令人心动的产品:印有裸女的“健美”牌扑克牌就不多说了,还有各种各样刺激性欲的药品(即中国人所说的“春药”)。外国人不要担心找不到春药,包装盒上往往有直观的照片。虽然中国人性观念如此开放,但有一件事我不明白,为什么时装商店里丰乳肥臀的塑料时装模特怎么一概都是金发碧眼的西方女性模样?据一位中国朋友的解释,中国人不能忍受让中国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哪怕是塑料的也不行),所以只好让有裸体文化的西方女子代劳了,反正她们不知道也不在乎。

  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模式下回归中国以后,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想去开开眼界。去看什么呢?当然很重要的节目就是领略一下香港的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香港几乎成了中国大陆的性商店:观赏脱衣舞、搂着小姐唱卡拉OK、看色情电影录像、采购性用品,实在不行还可以翻看一下街边的黄色杂志。中国人其实很需要这样的性教育。根据中国报章上的消息,中国人的房事“意外”频生。一位新婚的女子在第一夜以为看见了一只大耗子,而失声惊叫起来。另外一位女士结婚两年不曾怀孕,经医生诊治时才发现原来丈夫一直进错了洞穴。还有的女孩认为自己还没有领结婚证,所以不会怀孕。尽管只是个别现象,但是证明中国的性教育还有死角,如果不能让每个人都去香港“自由行”的话,性学专家将一定是一个在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如果你在街头看见两个中国女人(或男人)手拉着手走路,虽然令人感动,但千万别指望他们一会儿会当众接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同性恋,只不过是两个要好的朋友。在结婚前,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只限于同性之间(当然,男女恋人之间偶尔会手挽着手走路,在下雨时或烈日下为对方撑伞,但他们绝少在公共场合作出亲昵的行为)。无论是在学校、工作岗位还是在公共汽车上,中国人都有很多机会触摸同性,我在少林学习期间,一次在舞厅里,一位男同学走过来问:“你愿意和我一起跳舞吗”?我回答说:“不,谢谢。我只和女孩子一起跳舞。”那天我根本没有跳成舞,因为女孩子只跟女孩子们一起跳。其实这样也很好,免得别人风言风语,搞不好警察还会来找麻烦。

  中国人似乎有互相亲密接触的自然取向。记得我在少林学功夫的时候,一次班上联欢会时曾经玩过一种游戏,参加者用黑布把双眼蒙上,用手抚摸同学的脸颊,摸胸膛甚至腋下的腋毛,然后猜出这位同学的名字(在意大利导演贝尔多鲁齐拍的《末代皇帝》里溥仪和他的宫女们也玩过这种游戏)。轮到我时我抗议说:“我们国家不兴这样做。”同学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是吗?你们国家的人不是动不动就亲嘴吗?”我告诉他们:“其实不是那么绝对。除了同性恋者,一个男人只会亲吻女人。”“你说的亲吻就是亲嘴吗?”“一般男女之间是贴脸颊,并不是亲嘴。只有同自己的妻子或者恋人才会嘴对嘴的亲吻。”“男人之间呢?”“男人之间只兴握手。但是对不熟识的女士也可以握手致意。”中国同学对我这一番介绍的评论是:“这么复杂!”不错,中国人两性之间的关系接触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授受不亲,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果那个男人不慎闯入了女浴室,哪怕他什么也没看见,他这一辈子就背上了“臭流氓”的骂名。

  有一位中国朋友曾经向我打听:“听说在法国有很多妓女?”我告诉他说:“从绝对数量上说,法国的妓女要少于中国。但要是从人口比例上来说呢,法国的妓女数量可能跟中国差不多。”中国朋友听了头摇得像拨浪鼓:“这不可能。我在中国根本就看不到妓女。”“在中国看不见妓女是很正常的,因为妓女属于非法。但是在大城市和一些旅游热点,妓女其实到处都有,只不过稍稍隐蔽一些罢了。在法国,客人一般是去找妓女,有些街道干脆就是妓女一条街。而在中国妓女直接和住店的客人联系,或者在街上偷偷招揽客人。”如果谁手上有一块名贵的金表,那他撞见妓女的机会就大多了。

  但还有一些中国女人,主动接近外国人,目的是要以假结婚的方式取得外国国籍,一旦达到目的就要离婚。这种人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严格说来其实不能算是妓女。

  说点正经的

  当今中国人的性观念,大致与法国战后的情形相仿,也许唯一的区别是法国警察那时一般不会闯到私人住宅里去查铺。其实现在中国警察也不是什么事都管。根据他们的说法,男女只要是双方有感情,婚前性行为也不是不允许,他们干涉的是非法通奸。在一次查铺的时候,我问警察:“你们怎么知道双方有没有感情?”警察摇摇头没有回答。但愿这“感情”不要成为“关系”甚至贿赂的同义词。中国的青少年遇到外国人很喜欢打听性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光棍生活过的其实很安逸,社会中也没有太多的东西搅乱这种心理平静。一旦他们到了法国,很可能会感觉受到了骚扰:电视电影里的裸体镜头、色情商店、性交易,还有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性事不加掩饰地谈论,都会使来到法国的中国人很快填补他们欠缺的那部分知识。

  中国人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孔夫子就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荷兰作家罗伯特·凡·古立克(Robert van Gulik, 1910-1967)在他所著的《古代中国性史》中也以翔实的资料证明中国不愧是性文明古国。经过一段沉寂以后,现代中国的性文明又有星火燎原之势。男人一旦有了钱、权就开始动那方面的脑筋,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因而春药大行其道。君不见,大款周围的围绕着“小蜜”,香港周边居然出现了“二奶村”。

  在法国,平均三分之一的婚姻以离婚为告终,而在巴黎离婚率高达二分之一。中国的离婚率近年来尽管不断攀升,但是依然远远低于法国的水平。这也许是因为西方人结婚时想的是性交,而中国人结婚时想的是生子。西方人在激情的基础上结婚,而中国人在理智的基础上结婚。我特别相信一个中国谚语所言:“激情超不过两次月圆的时间,而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 La passion ne durera que l'espace d'une ou deux lunes. Par contre, le marriage se doit de durer toute une vie)。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6-21 16:52:45 | 只看该作者
八、以食为天(图)
翟华 大恩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不错,我们在饭桌上就可以看见最典型的中国人:右手里拿副筷子,左手捧着只瓷碗,鼻子尖在(酸辣)汤里。中国人说起国家或者自己家里有多少人所用的量词是“口”,也就是吃饭的嘴。如果眼睛看见了米(“眯”),可以安心养神了,眯着眼睛笑了。至于肚子,那就更不得了,除了可以贮存大鱼大肉以外,还可以  
蕴藏知识文化,正所谓“满肚子墨水”。

  要说吃,法国人也算得上行家里手了,可是与中国人比起来还是得自叹弗如,算是遇到老师了。可以说,中国人吃饭不是为了活着,而是活着为了吃饭,吃更多更好的饭(我简直不敢相信气功是中国人发明的,因为练了气功可以少吃两顿饭)。所以如果有中国人以绝食这种方式表达不满,那一定是遇到比天还大的事情了。

  对中国人来说,能吃是身体健康的象征,而体胖则代表地位和财富。所以“吃”就成了中国人日常对话的永恒主题。两个中国人见了面不会像法国人那样问:“你好,走的怎样?”(法语:Bonjour,est-ce que ca va?的直译)而是会问:“你好,吃过了没有?”对这样的问题,我可能具实回答:“早吃过了,都下午三点了。你吃过了吗?”对方也可能会实话实说:“还没呢。”看来我们说的不是同一顿饭。中国人喜欢问我:“你喜欢中餐吗?”我通常的回答是:“非常喜欢,就像我喜欢法国餐一样。两者都是是举世闻名。”但是与法国人相比,中国人是无所不吃,无处不吃,无时不吃,而且吃没个吃相。

  中国人的无所不吃使以吃青蛙、蜗牛而著名的法国人黯然失色。要说起中国人吃什么,那可是一个长长的单子,还不如数一下中国人不吃什么来的快。简单的说,只要是四个腿的,除了餐桌以外,都可以炒了端上桌子吃掉。尤其是中国南方的餐桌最富有情调:狗肉自不必说,还有猫、蛇、鼠、鸟、蝎子、猴、乌龟等等。在中国点鸡肉吃简直有点叫人不好意思,什么都敢吃、什么都吃过乃是身份的象征。不过外国人大可不必担心点了牛肉会被偷换成了狗肉,因为狗肉比牛肉贵,餐馆老板决不会吃亏。

  无处不吃,在室内吃,室外吃,地上吃,屋顶上吃,街上吃,坐着吃,站着也可以吃。对中国人来说,在哪里吃从来不是一个问题,要紧的是吃的是什么。也多亏中国人不在乎,否则那些简陋、肮脏的“人民餐馆”可能就没有顾客上门了。这类餐馆有四面墙可以挡风,有房顶可以避雨,水泥地板可以方便清扫。看着满桌满地的残留食物,我敢肯定,如果把法国的餐饮卫生标准搬到中国来的话,可能没有几家中国餐馆还能继续营业。研究微生物学的法国巴斯德医生和他的门徒们在这里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

  无时不吃,中国人什么时间吃取决于他们什么时间碰见吃的东西。到街上遛一圈,吃的东西到处都是,有玉米棒子、冰棍、甜土豆(注:法国人把红薯称为“甜土豆”)、点心、包子,还有油锅里炸得焦黄难以辨认的什么东西。这些只是小吃,是为了帮助中国人度过两顿正餐之间难捱的时光。正餐的时间也没个准点,但是一般说来很早,午饭11点、晚饭6点就可以开吃。

  中国人吃饭没有那么多规矩,怎么方便怎么吃。外国绅士请记住,千万别请一个漂亮的中国小姐吃鸡,否则小姐会就地变成一个油脸仙子。我注意到中国人在打扫碗中或者盘中最后一点食物的时候,采取的是仿生术(具体一点说是参考犬舔食的方式)外加吸尘器的速度。对不起,我说的不对,我太恶毒了,中国人吃饭不能说与动物一般,因为动物不会吐出骨头来。中国人吃饭很快,往往我刚开始享受,我的同学们已经吃完了。他们仿佛还生活在饥荒年代的阴影中,不快点吃,等会就让别人抢光了。不光吃得快,而且舌灵嘴巧,什么不适合下咽的东西都由舌头负责甄别出来,然后上下嘴唇配合把废物吐在饭桌上或者地上,还伴有愉悦的声音。等吃完了饭,我们可以通过桌上地下的渣滓才能判断刚才食客们吃的是什么东西:“怎么样?今儿吃辣子鸡了吧?”。

  在中国吃饭有一个明显的社会效应,那就是向旁人展示自己有钱。比如请客的时候,主人一定要多点菜,以客人吃不了为原则,没有浪费,就没有脸面。当然,比起过去中国的封建皇帝每餐要上一百多道菜,现在的宴会可算是节俭得多了,只上十几道菜而已。菜一道一道地上桌,在圆桌中央的转盘上缓缓移动,进餐者手里的筷子如同魔术棒一般,把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变到肚子里,有劳肠胃去慢慢品味分解吧。至于米饭,那是属于低层次的大众性食物,吃也可以,不吃也没关系。

  当最后一道菜吃到一半左右的时候(如果没有剩下,那就意味主人点菜的数量不够),这宴席就到了尾声了。但是还得接着喝酒,一边喝一边划拳,谁输了谁喝,最好是一醉方休。到了结帐的时候,如果是有人请客,那么主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付款。如果事先没有说好,那可就热闹了。在香港,每一个参加饭局的人都掏出“金卡”、“银卡”展示,争相买单。在大陆,谁来付帐要看谁力气大,几乎把酒肉朋友推翻在地,然后嘻嘻哈哈地抢着把票子递出去。不管是谁赢了付钱的机会,谁也不会仔细核对一下帐单,菜价再贵也比不了面子的价值。

  说点正经的

  诚实地说,我不应该对中国餐馆的卫生状况太过夸张,真正因为在餐馆吃饭而得病的人并不多,因为所有的餐馆年年都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督,经检查合格之后才颁发营业许可证,而且这种检查原则上是不预先通知的。检查的内容主要是饭菜的制作过程而不是厨房和餐厅的外观。美国的快餐店看上去一般都很漂亮整洁,但是却发生过年轻的顾客因为吃汉堡包中毒的事件。

  十全十美的事情在世界上是没有的。有几个中国人能够承受巴黎法国餐馆和法式中餐馆的价格?换句话说,正是因为相对简陋的设施菜保证了饭菜的廉价,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可以经常去餐馆,有的人甚至每天都去餐馆吃饭。少林的餐馆一份菜的价格在1欧元多一点,一碗广东炒米饭的价格还不到半个欧元。这样的价格,除去原料和人工成本之后,老板还能赚多少钱呢?他们肯定没有足够的钱像在法国的中国餐馆一样把餐厅装饰的金碧辉煌。法国一般老百姓大概一年才能去附近的中国餐馆去吃一顿,每当他们进门时看见金鱼缸,和墙壁上的似乎总是在流水潺潺的中国画,不知是否知道正是他们所付出的高价才有了这一切。

  中国人不习惯法国餐的吃法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不会使用刀、叉,最令他们头疼的是法国餐不够丰盛,个人吃个人的,没有多少种菜却一会儿换一个盘子,还要高谈阔论没个完。加上餐桌上礼仪太多,吃饭的人总是要想着怎么吃,而不能专心享受食物。总结起来说,法国人吃饭太拘谨、太严格、太干净、太规矩、太长、太凉、太贵、太浅薄,一言以蔽之:没法吃!从法国回来的中国人总是会感觉轻松许多,丰俭由人,拿起筷子吃肉,端起碗喝汤,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多么自由愉快——不过,为了这份美好的感觉,最好不要去厨房参观。

九、冷酷的心(图)
翟华 大恩  


  



  “亲爱的外国朋友们,为了欢迎你们远道光临,我有几个好消息向你们宣布。第一,今天中午你们吃的不是牛肉,而是狗肉。第二,今晚你们还将品尝到蛇肉。在此之前,为了刺激你们的食欲,我们将到本市著名的农贸市场去参观。”对于我们这些自称为动物的朋友的法国人,导游宣布这些的“好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雳。


  来到广州一处著名的农贸市场参观,我们匆匆走过缺乏生气和活力的蔬菜水果的柜台,被药类柜台上的景观深深地吸引:海马、蝎子、蛇、蜈蚣、蜥蜴、青蛙,还有看上去像蟑螂一般的小东西。虽然这些小动物已经是处于干燥的状态,但依然可以为生病的中国人效力。据说蛇可以治疗腰背酸疼(是否因为蛇没有脊梁骨?),而蜥蜴可以减轻呼吸道疾病。如果患了男性疾病,那就得求助于雄鹿的部件(老虎的疗效当然更好,但是物以稀为贵,现在已经不太容易见得到了)。人参也有显著疗效,某些野生的名贵品种可以卖出天价,像我这样的老外只能在远处观赏一下浸在瓶内的人参标本了。

  生禽肉类柜台就更热闹,简直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有乌龟、猫、鱼、鹌鹑、野鸡、鸡、青蛙、鸭子、螃蟹、黄鳝、田鼠、猫头鹰、鸽子,等等各种动物,有叫的,有跳的、有爬的、还有正在蹬腿挣扎的。我瞥见了一只眼睛里露出痛楚的表情的小兔儿,原来它的皮毛已经被卖兔子的人剥去。这当然不是为了给可怜的兔子在大热天能凉快一点,而是为了等顾客来购买的时候能够节省时间。广州人生活节奏快,再加上喜欢鲜活产品,所以就委屈了兔子了。兔子受的罪还不只是被剥皮,卖肉的人还要在它的肚皮上划上一刀,打开一条十几厘米长的口子,伸手掏出内脏,于是乎兔子终于在惨叫中咽气。这一幕直看得我毛骨悚然,如果把这些情景拍成照片寄给法国动物保护协会的负责人、过气的知名女星碧姬·巴铎(Brigitte Bardot),不知她会作何感想。看着这一切,一位中国朋友问我:“在你们法国,你们不会这么干吧?”“我们也杀动物吃肉,但我们尽量不让动物受痛苦。”中国朋友说:“我们这儿没这个讲究。”

  这句话我同意,眼见为实,中国人的确对动物冷酷。五十年代中国人曾经以群众运动的方式下大力气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和麻雀,后来却发现其实麻雀也是捕捉害虫的益鸟,所以麻雀的地位被臭虫所取代。然而,至今中国人依然喜欢抓麻雀和其他鸟类,不是为了除害,而是为了把它们关在笼子里观赏,听他们呻吟唱歌。

  中国人对动物有铁石心肠,包括对自己豢养的动物也不例外。我们的功夫学校有两只狗,一只叫“黑子”,另一只叫“豹子”,终日在惊悸和恐怖中生活。“黑子”最惨,它因为喜欢在院里靠近八十几个学生练功的地方睡觉,所以不断受到学生们的耍弄:有时候被一根绳子拖着奔跑,有时候头上被套上一个塑料袋,有时候被迫与螳螂或者蛇打架。还有的学生喜欢跨上狗背练骑术,或者戴着拳击手套对这狗肚子练功夫,或者干脆飞起一脚把它踢翻在地。如果有谁不戴手套抚摸这两只狗,它们几乎会露出意外的神情。尽管这两只狗过的是真正的“狗日子”,但是比起院外的野狗来,它们简直是属于贵族阶层,至少在这里它们不会被淘气的小孩子割掉尾巴,或者被贪吃的成人们下了油锅。

  要说起来中国人其实很喜欢动物,特别是关在铁栏杆后面的动物,所以几乎所有稍具规模的中国城市里都有动物园。可惜因为经费紧张,这些动物园有大都设施简陋。一只硕大的猛兽可能会被豢养在一个9平方米的宿舍里,前来观赏动物的中国游客谁也不会觉得别扭。当然,有中国国宝之称的大熊猫则得天独厚,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大熊猫数量已经很少,就是在中国也不是随便哪个动物园都有,只有北京、成都等几个较大的动物园才有。另一种稀有动物金丝猴的待遇也还不错,但是中国人似乎对它不大感兴趣。新加坡动物园花大价钱租了金丝猴展出,每当有金丝猴出场的时候连门票都涨价。金丝猴在大陆没有这么俏,这里的老百姓偏爱黑猩猩,尽管铁栏杆上挂着“不许投喂食物”的标牌,游人依然兴致勃勃地向黑猩猩大喊大叫,抛掷各种食品和烟头。黑猩猩也似乎很喜欢游人们这种表演,它们心里一定觉得这些哥们很滑稽。

  说点正经的

  中国人对动物表现出的冷酷之心也许反映了他们对另类命运的某种漠视。动物就是动物,决不能和人等同看待,即使是宠物也不例外。西方人正相反,我们有时对动物的关注超过对人类本身的关注。中国的母亲不会像西方女人一样放下孩子不管去抱一只乖顺的阿猫阿狗。在中国很少有伤人的恶狗,邻里之间也不会象我们那样为了没教养的狗而发生口角,当然也用不着为猫狗去买比人吃的东西还贵的食物。

  从另一方面说,折磨动物乃是人类自孩童时代起就有的天性。我们小时候谁没有烧过蚂蚁、撕过昆虫的翅膀或者虐待过猫狗。中国的中、老年人对动物就会表现出更多的慈爱之心,早晨在公园里提着鸟笼散步的老年人就很说明问题。从这些溜鸟的的老年人悠闲的步履,我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享受,与法国大城市里挂着沉重钥匙链的散步的孤独老人们形成鲜明对比。

  至于动物园,我想中国的猴子与在西方的猴子一样无忧无虑。虽然西方动物园里的动物居住条件可能要好一些,但是那是以向游人多收门票的代价而换来的。当所有中国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以后,它们自然会改善动物朋友们的房舍,我们总不能要求猴权先于人权吧!



十、人民之币(图)
翟华 大恩  


  



  “钱”这个字深入人心,也是中国人的日常交谈中是最常出现的一个词:“你挣多少钱?”“多少钱买的?”“在你们国家,这东西值多少钱?”......谁说外国人得花几年工夫学汉语才能和中国人流利的交谈?我看只要学会数数已经可以能抵挡一气了。


  一般说来,中国人有了钱就特别想要炫耀(近年来少数亿万富翁为了安全和税负的原因怕露富那是另一回事)。显示自己有钱既是伦理义务,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如果说发光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但是价值如金的物件一定要让它发光。猜一猜为什么有的中国人家里新买了电视却不揭去右上角的贴纸?答案:虽然贴纸挡住了部分电视画面,但却能让别人知道这是“直角平面立体声环绕音响的超级彩霸”。中国人似乎还不能体会“豪华”的这个概念的细腻和微妙之处,总是喜欢厚厚的的金表,沉甸甸的戒指,庞大的音响设备等等。除此之外,呼机、手机还有一串五十多个钥匙的链子都别在腰间皮带上,一个不能少。有了这些就足以在同胞面前显示自己的身份了。人凭衣裳马凭鞍,在中国只要有了一身好行头比一张充满高级职称的名片还管用。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仿制产品制造业发达的一个原因,因为有钱没钱的人都可以用赝品来撑门面。到了香港,只要手腕上拴一块劳力士名表,不论真假,就可以避免让人瞧不起。在大陆,青年人喜欢穿冒牌的耐克(Nike)运动鞋、阿迪达斯(ADIDAS)T恤衫。如果是真品,那么产品的商标也往往似曾相识,比如说ADIADS运动服装,PASONIC或者SUNNY牌的电器, 没钱也可以争足面子。

  至于中国大款们的最爱(因为最贵)——白兰地人头马(XO),可以卖到几倍于法国本土的价格。身价是有了,能不能品位酒盅滋味那是另一回事。很多中国朋友为了吞下杯苦酒,在里面对上可口可乐或者雪碧,成为另类鸡尾酒,直喝到酩酊大醉。这实在不是在饮酒,而是在做秀。照这样价位决定品位的逻辑,不知有朝一日洋狗食品精装高价出售,是否也会有人会趋之若鹜,成为桌上极品佳肴?

  从人均的水平来说,香港一定是世界上豪华车最多的地方。香港本是一个不宜买私家车的城市,百分之一百以上的重税不说,城里到处停车难,还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为什么一定要买车呢?然而,你去香港看看,这里宝马和奔驰车几乎充斥了每一条大大小小的街道,以不超过每小时30公里的时速缓缓爬行。咳,走的慢有又有什么关系,我的目的不就是要让别人看见我开的是一辆名车吗?

  对外国人来说,如果您想要面子,那就得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出门尽量穿得体面一点,表示您很有钱。如果面子对您来说不是一回事,更注重价格的合理性,那就不妨穿得寒碜一点。我在少林注册学校的时候,把手腕上的金表摘了,最后注册费降了一半。

  开放搞活,现在中国就连寺庙现在也加入了经商大潮。进庙收门票,庙内可以买他二十块钱的佛教,外加纪念品,逛庙市嘛!有一位外国人请和尚大师为将要上手术台的妻子祝福,和尚说:“没问题。我们马上安排。您准备钱吧!”算下来,大概要合2500元钱。这还是优惠价格,因为没有算增值税在里面,算是和尚的公益事业吧。

  不知何种心理因素作崇,中国人在旅游的时候似乎不大侃价。少林卖饮料的小姑娘曾经微笑着的向我透露她的商业“秘密”:“你瞧,这听可乐进价两块三,讨价的卖三块,不讨价的五块。” 我在中国买东西常听摊主说类似这样的话:“就因为是你我才卖你14块呢。”这话我听来分明是“就因为你是老外我才多宰你六块钱呢。”我也不甘示弱:“我的中国朋友说这东西也就八、九块钱。”“好吧,那就10块钱拿走。”我知道摊主心里想的是:“***,碰上一个老外还不是来旅游的,能宰他多少就宰多少吧。”我依然不依不饶:“我是在中国的留学生,我一定要付中国人的价钱。”“OK,八块就八块!”摊主肯定是不耐烦了,与其与我这个穷老外耽误功夫,还不如等着宰下一个傻老外。

  在中国大商店里的价钱是规定的,但是其他地方的东西价钱可就是按照顾客的打扮长相来定了,对外国人的要价可能是正常价格的两到三倍。所以来中国旅游的西方人,第一周买东西基本上相当于乐善好施的慷慨之士。第二周,“挨宰”二十多次以后,外国游客对实际价格有了一点体会,所以开始企图讨价还价。买东西最好找一个中国朋友陪同,假意由他购买。虽然说卖东西的人不是傻子,但是在如此紧密的组织之下,也无可奈何:商品最终以中国人的价格售出。不过,且慢高兴。最好察看一下拿到手的东西是否是原装新件,货已售出,概不退换。显然,中国人尚未完全理解售后服务的概念。

  中国小贩的精明,另我联想起一个外国商人的感慨:“你刚到中国的时候,你有钱但是不明白中国人的体制和游戏规则;到后来,你终于明白了中国人的游戏规则,但那时你的钱已经跑到中国人手里去了。”

  说点正经的

  也许是因为嫉妒,也许是出于犹太基督教义的影响,我们法国人对有钱人一向持非常蔑视的态度。在我们看来,钱(特别是他人的钱)乃是肮脏龌龊之物,多点少点本算不了什么,藏在自个儿家里就行了,没必要对外显示。如果你有钱,正好,国家对有富人们的财物课以重税。所以逼得不少法国大款背井离乡,在国外居住。法国的三百万的失业人口与此不无关系。 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说,中国政府比“右翼”当权的法国政府可能更接近市场经济的原则。

  我们可以理解,在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完善的时候,中国人攒钱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养老。中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韩国、新加坡深受孔教影响,它们的宪法也有类似规定)。这是一个文化现象,中文的“孝”字本身就是由代表老人的“老”字和起支撑作用的“子”字组成。在法国,家庭内的资金流向与中国相反:那些退休老人要帮助在上学或处于失业状态的后代。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差别,中国的年轻人期望有朝一日创建自己的企业,成为能挣会花的老板;而法国年轻人的梦想是成为悠哉游哉的政府公务员,坐享“人民之币”。

十一、外国贵宾(图)
翟华 大恩  


  



  “老外,老外!”

  这是我的名字,尤其在中国目前旅游还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和乡村通用。一个大鼻子在街上行走,好戏不可错过,比电视里看的真切得多了。每当我到了这些地方,只要稍一停步,  
我身边就会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孩子们对着我指指点点,老人们则张着嘴,用困惑而焦虑的目光反复地打量我。有人最终会忍不住,伸手碰一碰我的臂膀,检查一下毛发生长情况。这样的生物会说话吗?有人试着向我发问。不可思议!这家伙居然能听懂,还会回答,原来是从法国那个鬼地方来的人。

  山西大同这个地方虽然很有名,而且距离北京只要一夜火车的行程,但是似乎外国游客还不是很多。这真可惜,因为这里的佛教石窟令人非常震撼。除了古石窟以外,大同是一个典型的北方煤炭城市,在灰暗的色调中显露的是某种贫困。那天我在大同街头看见几个江湖艺人在表演,起码有上百人围观。我按捺不住好奇之心,也凑过去看热闹,想悄悄照几张相。不料,转瞬之间,节目就变了成了“一个老外在中国”,我突然成了众人瞩目的超级明星。经过几分钟的观察与思考,大同观众开始了与老外的对话:

  “你从哪个国家来?”

  “法国。”

  人群顿时发出一阵“哦”的和声,表示理解和惊叹。

  “你的中文说得真好!你到中国多长时间了?”

  “快三个月了吧。”

  人群中又发出“哦”的惊叹:“看人家才学三个月,中文就说得这么好了。”

  “我在来中国以前就开始学中文了,现在快一年了。”

  “你是怎么到中国的,是坐飞机来的吗?”

  “是坐飞机来的,骑自行车来有点远。”

  “坐飞机要多少钱?”

  “来回大概要5000人民币吧。”

  “几天才能到?”

  “14个小时。”

  “你说法国好还是中国好?”

  “我是法国人,所以我说法国好。但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说是最好的理想国。”

  “不对吧,我们中国就是最好。”

  “没错,中国发展很快,但是你们也有很多的问题。”

  “也是。你们法国有很多钱吧?”

  “法国是世界第四大工业国。”

  “我能和你一起去法国吗?”

  “这很难,因为法国生活费用昂贵,再说还有护照签证这样的手续问题。但是我敢肯定,用不了多久,一定会有很多的中国人到法国去旅游。”

  人们的脸上显露出爱国的微笑:“说得好。我们中国什么都不贵。”

  “不错,因为你们中国工资标准也低嘛。”

  “你在法国挣多少钱?”

  “我还是学生,在法国没工作。但是法定最低工资是7000元。”

  “一年7000元?”

  “一个月7000元。如果没工作,政府会给每月5000元的救济金。”

  “什么?不干活还每月有5000元?!太美了,我想去法国生活。”

  “不过,一个月5000元在法国可过不了好日子。”

  “在中国你一天要花多少钱?”

  “差不多130块钱。”

  “这钱是你父母给的吗?”

  “不是,我在香港工作了两年,自己有点钱。”

  “你在香港挣多少钱?”

  “挺多的。”

  “挺多是多少?”

  “每月三万元。”

  “三万元?!”

  “是三万。可是香港生活费非常高。我的住房每月就要花一万。”

  “你的照相机是在香港买的吗?”

  “是。”

  “多少钱?”

  “1500元。”

  “300块卖给我吧!”

  “谢谢,不过我的相机是不卖的。”

  “你有兄弟姐妹吗?”

  “有三个。”

  “三个?”

  “因为我们法国缺人,所以多生多得,政府奖励。”

  “和我们这里不一样呢!”

  ......

  当然在一些开放的城市,老外可就引不起众人那么多的好奇心了。比如北京,外国人已经成为城市风情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一般老百姓可能都不会对他们多看一眼,但是两类人除外。一类是旅游景点的贩卖纪念品的摊主,另一类就是孩子们。他们见了老外常会喊“哈罗!”前者是为了你口袋中的钱,后者则是出于好表现的天性。在上海,我就发现大人们常常鼓励小孩子与大鼻子外国人打招呼:“Excuse me. May I practice my English with you ?”(对不起,我可以和你练习英文吗?)哈哈,练了几年汉语的老外终于可以同中国老百姓交流了,只不过是用英语。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讲英语的能力抱有怀疑态度。但是在这些勤学苦练的孩子面前,所有人都相信,下一代中国人将通晓英语。

  以我的经验看,当中国人消除了对老外的神秘感和嘲弄心态,并保持君子之交的合理距离(也就是说不勾肩搭背),而且找到共同语言的话,中国人非常有魅力有品位,真的。和中国人交朋友,而且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秘密就在于你得会说他们的语言。一个走在街上的外国人,总会遇到一个中国人上来搭讪(内容大同小异,见我在大同与中国人的对话),递烟,恭维你几句。我在中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的中国朋友总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我解决。想买什么东西吗?我的中国朋友会抢着付钱。想独自安静一会儿吗?我的中国朋友一定会寸步不离地伴随着你。即使忍受了暂时分离,中国朋友很快就回重新回到你的身边。中国朋友的热心常常使我们这些老外惴惴不安:他们脑袋里想的是什么?他们是否有求于我?我是否会为此付出代价?

  不一定!你还别不相信,真的有一些中国人真的没有想从你这儿立刻得到什么。中国人是有耐心的,今天的一个朋友或者一个关系,说不定将来什么时候就有什么用处。比如说,老外可能帮助中国人办理出国的手续,或者找一个工作什么的。即使什么也得不到,能和老外交朋友混一阵子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再说,让这些带着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国人的老外看看我们中国人君子坦荡荡的胸怀,也算以实际行动来爱国,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许多中国故事和小说里所描绘的那样,厕所是一个社交的场所。那还是我在少林找学校和宿舍的时候,在厕所认识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和尚。他递过来的名片让人肃然起敬:少林武功教练、“世界武术队”成员、出演过十几部功夫片。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帮我的第一个忙就是安排我住进他的宿舍旁边的那间屋子,离一间总是热热闹闹的小餐馆不远。房费每月150元,不算太贵,但是我还有点不放心:“警察不会找我麻烦吧?”“不会,不会”“我怎么觉得我一旦搬进来,警察就会跟进来”“咳,没问题。你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置办点日常用品。”第二天,我们一起直奔县城的“大商场”。我放手让他做主,他假装是为他自己家买东西。事后他满意地告诉我说:“我给你至少省下了200元”。然后他指着一个随身听说:“这玩艺儿怎么样?”我面无表情:“不怎么样吧。”他似乎不甘心,又指着一个电子游戏机:“这个怎样?40块钱。”我问:“这东西玩的时候能不能把声音关了?”“可以,可以!”“OK,这算是我送你的礼物了。不过,电池你自己买。”虽然最后算下来节省的钱大大少于200元,可是情义无价啊!

  宿舍安顿好了,现在该讨论学校的事了。我的朋友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我的弟弟在国际功夫学校当教练,我帮你搞搞价钱。”“那可太好了,我可不愿意交每天20美元的学费。”“我帮你搞定7美元一天。每天单独训练两小时,其他时间和大班一起训练。”“太好啦!走,咋们吃一顿,庆祝庆祝!”这还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只花了官价的一小部分,我就成了少林武术学校的正式学生了。不过我又叮了一句:“我们说好了,每月月初交钱啊!”“没问题。哦,对了,你不在学校训练,你是我的特殊私人弟子,在校外训练。怎么样?”事已至此,我还能说什么呢:“噢……,那好吧!我们明天开练?”“明天五点半!”

  “开门!警察!”我虽然有所准备,但是还是吃了一惊:晚上10点半我已经睡下了,警察来敲门了。警察可能认为每月150元的房租太便宜:“你不能呆在这里,去旅馆!”我辩解说:“有些外国人其实并没有多少钱,比如我就是。再说我想和中国人住在一起,学中文。如果您硬要我去住旅馆,我只好离开少林了。”警察也不说话,默默地检查了我的电筒亮不亮、随身听响不响之后,居然准许我继续住在这里!哈哈,他们不是警察,他们是我的朋友!不过,据说我得了便宜不能卖乖,尤其不能告诉其他外国人我被允许待在这里。

  说点正经的

  白纸黑字,我想说句大实话,中国人要比法国人更热情好客。要不信,一个不说法语的人到巴黎去试试就知道了。我简直不能想象会有巴黎人会一边向中国游人打听中国的情况一边称赞他们的法语水平,更不会走几百米路把游人带到旅馆。有了巴黎的经验,我想再不会有人埋怨中国人外语不好。至少,中国人在努力学习英语。宰老外也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某些巴黎的出租司机不是也会专门欺负不懂行情的外国人吗?

  至于“老外”这个词,我并不觉得是贬义,总比叫“外国旅游者”要来得亲切自然。再说,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所以“老”字在这里不妨翻译为“朋友”。不过,我觉得香港把外国人称为“鬼佬”让人觉得不大受用。

  事情很简单:大部分游客都认为巴黎是一个美丽的都市,但巴黎人却缺乏友善和殷勤的服务。这么说吧,如果说法国包括巴黎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那是因为那里的景物,而非那里的冷面居民。而中国之所以吸引人,则并不完全是因为长城和紫禁城,而主要是因为那里有可爱的中国人。无论是城里人的敏感、易怒、微笑和冷漠,还是乡下人的热情、惊恐、好奇还是固执,都是来中国的游人所难以忘怀的人生经验。

十二、少林少林(图)
翟华 大恩  


  



  少林寺,世界知名的功夫之都,那里的和尚个个武艺高强。但凡是练武的人,谁不梦想有朝一日能到少林去取武术的真经,在宁静的千年古寺内与睿智的僧人谈经论道,在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之内平心静气的修炼。啊!我想去少林。


  少林到了!

  下车伊始,第一件事是交40块钱门票。诧异之余,我立刻明白了,功夫“艺术”已经变成了功夫“买卖”。也许对中国游人来说,这里是习武朝拜的胜地;但在外国人眼里,少林寺无异于粗糙的中国版迪斯尼乐园。

  从商业的角度上看,少林与迪斯尼不相上下,两者都不会让你轻易发思古之幽情。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少林的主人们无论抽烟、喝酒、吃肉还是带着小姐骑摩托兜风似乎都是按精心安排的时间表在运作表演。当然这里还有高质量的节目。360度的全景电影院正在放映有关功夫的“特技”——如何用牙齿把桌子顶起来或者怎样用脑壳把砖头敲碎,还有一个少儿不宜的“少林科幻俱乐部”(Shaolin Scientific Illusion Club)。对了,这里还有为了避免锻炼身体的上山索道。怎么样,这张门票物超所值吧。除此以外,平均每两米还有一个卖纪念品、饮料、食品的小贩,一边吃一边喝一边欣赏山上的垃圾。

  如果说少林人在硬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那在销售宣传方面则还不到家。至今一提起“少林”二字,依然给人以某种神圣的感觉,似乎这里是灵山宝地。合适的名字也许应该是“金钱乐园”。在“金钱乐园”里面,还有70余家武术学校和一万四千多名弟子。

  一方面少林是一个生意兴隆的游乐园,另一方面少林是未来警官、军人、武术教练和武打影星的摇篮。在这里学武可不是小孩子藏猫猫那么简单,谁要是忍受不了数年每天7个小时的训练和教练的棍棒就不要来。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刚六岁的孩子就开始习武,少林武校的招牌可比普通学校吃香多了。在武校的幼儿班毕业之后,有潜力的或者有关系的孩子可以升班到寺内深造,学习武打功夫和市场经济的真谛。经过十几年的炼狱,修成正果的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脱掉袈裟,进入社会发挥才干。即使留在寺内,也一样可以开放搞活,为少林效力。

  少林寺也吸引了相当多的外国人——通常是天真可爱的年轻小伙子。一下车(有时候还没下车)他们就荣幸地成为关注的焦点:“哈罗!来少林寺学功夫的吧?哎,千万不要去那家学校,他们教的不是真功夫。”对外国学生来说,是否挨宰不是问题,关键是宰多少,而且要同时做好在金钱上和心理上被骗的双重准备。

  我见到一个来少林的德国小伙,他非常得意,因为他成功地把学费从每月一万六千元砍到九千元。可惜他不知道,这个价钱是中国学生学六年的费用。根据我的体会,一旦缴纳学费以后,一切“没有问题”、“好商量”之类的保证马上就变成“这不行”、“那没有”的现实。想请一位个人教练吗?“没有问题,我们可以给你找一个,可是他的功夫不是太好。”“原来说好的,我和那位名师学习的。”“那不可能。”想到有热水的浴室洗澡吗?“明天吧!”“这话我都听了一个礼拜了。”“没办法,那澡堂子不是我们家的。”想找一间在校内的宿舍吗?刚住了一个月,我就被要求搬家,因为又有新的学生来了。至于功夫训练,每天开始的时间都有所不同,而教师每两天就会旷课一次,他不来,学员们只能练长跑。由于冷面“校长”对此置若罔闻,所以我决定换一个学校,只可惜要离开刚刚熟悉的同学们了。

  我的中国朋友帮我找到了一位专教外国学生的“官方”教练。理论上他每天要亲自授课两小时。其他时间我和他的其他学生一起上山训练。头几节课我非常满意,三天里学到的东西比我前一个月学的还多。随后,每天两小时逐日递减到每天10分钟左右,后来干脆就是和其他学员一起重复学过的动作。第十七天头上,我决定离开这个教练,并且成功地要回了没跑步的那些天的学费(我预交了一个月的学费)。

  也许是因为我的期望值的下降,我的第三次尝试是一个成功。这所学校的规模中等(学校围墙的高度也适中),名声很好,校领导和教练们对功夫的热爱似乎超过了对“先富起来”的渴望。但是,我认为少林至今还没有一所真正适合外国人学习的功夫学校,因为西方人的胳膊腿僵硬,和那些身轻如燕的中国同学按中国人的方式一起学习,我们很快就失去了自信力。少林的教学方式就是每天抬腿,重复数月,将西方人的最后一点耐性消耗掉为止。这是中国人学习的方式,因为他们有四年的功夫来学这些功夫。对一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西方人来说,这太慢了,太慢了!中国人不明白我们希望每天学习一点新东西的渴望。在中国人看来,只有每一个动作做完美了以后才可以学习下一个动作,也就是说只有好学生才可以升学。

  在学功夫的“旺季”,教练们忙得往往顾首顾不了尾,大头朝下,学生们只好自学成才了。反之在“淡季”,完全有可能找到且都施教的教练——如果你肯付可观的小费的话。如果再多付一笔钱,你完全有可能被正式收为“弟子”,在寺内举行隆重的收徒仪式。在这种情况下,老外是否为虔诚的佛教徒,或者能学到多少东西好像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了。据说师徒关系如同父子关系,但我看还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金钱在师徒之间的流向与父子之间的流向正好相反。我没有钱,我也没有试图成为少林寺的正式弟子。

  大部分来少林的外国人属于“游学”。也就是说,他们在本国已经有一定的训练基础,事先通过本国的俱乐部与少林“武术馆”——即专门的外国人学校——联系好才到这里来。这样的武馆价格惊人,每天学费在20美元到60美元不等(包括吃住)。好处是老外在这里是室内训练,不用受风吹日晒之苦,也免受游人观赏,每天只训练两次两个小时。尽管价格不菲,依然没有保障会遇到好教练。作为西方学生,教练们不会踢你的屁股或者挨棍棒,但是他们依然会无休止地强迫你双腿叉开,如同囚徒上刑一般。几乎可以肯定,这种教练和教学方式在法国会被依法取缔。

  我敢说,几乎所有来少林学艺的外国人都带着遗憾与失望离开。对此,中国人无能为力,这不是他们的错。错在西方国家那些专做少林生意的俱乐部,因为是他们没有把事情搞清楚更没有解释清楚。戴维是一个11岁的德国小男孩,他在少林度过了一年的时间。德国一家电视台把他的经历拍成纪录片播放,他的妈妈也写了一本书讲他儿子的非凡经历。然而,戴维的真实经历远比电视和书上“标准”版本要来得残酷。据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介绍,戴维并不喜欢他的学校,而且生活困苦,以至于他的同胞不得不替他付钱洗澡和买食品吃!如果仅仅是戴维的个人经历也就罢了,可是他的母亲竟然在书中向西方人大力推荐该校,难道她收了回扣了吗?她的孩子撒谎了吗?或者她不得不为她那“出了名”的儿子做合理的掩饰?不论如何,受了影响的德国人依然到纷纷到这家学校来学功夫,走的时候依然是无比失望。因为,中国人始终没有学会怎样教西方人学少林功夫,也没有适当调整学费。

  说点正经的

  也许我在这一章里的描写过于阴暗,少林的功夫学校也不都是见钱眼开,我也见到过明码标价而且也不宣称可以上天摘月亮回来的少林功夫教练,不论他们对金钱是持什么态度,他们都热爱功夫。一些武艺高强的好教练近年来已经开始到国外发展,使用的是和外国接轨的方式和进度教学,为少林功夫在世界的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入了门,你就会意识到少林功夫博大精深,就是能再活上五百年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而少林是这一功夫的发源地,所以用“迪斯尼乐园”来形容它有失偏颇。实际上,在初始的诧异过去以后,晚上游人散尽,少林魅力和灵气依旧。

十三、盲流出游(图)
翟华 大恩  


  



  中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之一——就是我们伟大祖国“地大物博”。但是过去很少人真正能够走遍祖国大地亲眼去证实一下,这在是由于“户口”-照我看来像是国内护照-的限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的自由度与日俱增。如果说现在中国人依然不能随意出游的话,那更多的是由于金钱的限制。在国内居民和外国人价格并轨以后,交通运输的  
票价似乎统统并到了老外价。如果实行高价是为了遏制民工潮的话,那么这政策显然是失败了。不信你到中国各大城市的火车站去瞧一瞧,体验一下什么叫做“人口众多”。赶上春节,车厢内更是人满为患,成了罐头里的沙丁鱼。如今中国民工不再被称为“盲流”,真正的盲流就是我们这些背着背包在中国到处游荡的老外了。

  在中国乘火车第一大挑战是买车票。除了要搞清楚什么是“yingzuo”、“ruanwo”、“yingwo”以外,最要紧的是买票必须赶点儿,不能来得太早(不卖),也不能来得太晚(卖完了)。选择车厢不复杂,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要么付高价在“软卧”上过上一夜,要么在“硬卧”甚至“硬座”上接受人民的考验。在中国买火车票是一个学习和锻练耐性的过程,对老外来说就好比是一系列的考试。考试的第一个科目:找对哪一个窗口卖去哪里的票,千万别假设每一个窗口都卖你想要去的地方的票。第二个考试科目:排队,排紧了,最好自己的前胸贴上前面人的后背。第三个考试科目:提高警惕,防止有人夹塞儿。第四个考试科目:到了售票窗口,果断推开从自己身体后面伸过来的一只只手,告诉售票员老爷(太太):我,现在轮到我了。买票买到这个关口,下一步就要调整心态准备承受售票员的冷酷和虐待。咳,只要能买到票就好。我估计微笑的售票员可能会迟早失去工作,而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论是谁,整天在前拥后挤互相踩脚的同胞面前还能保持愉悦的心态,那不是有病吗?顺便说,如果是短途,对火车失去耐性的人可以去汽车站买有卧铺的大巴。买卧铺汽车票从来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你能不能在汽车上卧得住,更要紧的是搞清楚车能不能开到目的地。

  书归正传。那次我在江西省首府南昌车站只想达到一个目的:买一张下午17时去福州的硬卧车票。决心已定,今天就干而且一定要干成这件事。我鼓足勇气来到了售票大厅,正是上午9点,大厅里竟然没有什么人。哈哈,是买票的理想时机。只排了一小会儿就到了售票窗口,我于是开口了:“买一张下午17时去福州的硬卧车票”。答:“没有。”又问:“软卧呢?”答:“也没有。”“那硬座有吧,干脆卖我一张硬座吧!”想着硬座的艰辛,我拿着这张票沮丧地退了出来,见到两个穿制服的先生诉说了我的不幸。先生们说:“嗨,你排错队啦!你应该去8号窗口。”在8号窗口从头再来,一会儿又排到了,却依然被告知:“没有。”从售票大厅出来,突然发现去福州有软卧大巴。一打听,居然还有票。我赶紧和大巴售票员说好先去火车站退票,然后再来买汽车票。又回到火车售票大厅,找到退票窗口,却赶上办事人员不在。耐心等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人来。我干脆到另外一个窗口去碰运气。“你要退票吗?”“是,因为没有硬卧,我想改坐大巴。”“有硬卧呀,去12号窗口看看。”所幸12号窗口居然没有一个人,我小心翼翼地问:“您好!我想买一张去福州的硬卧。”里面的官员用同样小心翼翼的目光上下左右审视了我一会儿,在纸上写了什么字,然后交给我说:“去8号窗口!”终于,经过两个小时、6个窗口,我终于胜利地退掉了硬座票,拿到了硬卧票。当我骄傲地拿着硬卧票走出售票大厅时,那两个穿制服的人冲我直翘大拇指:“你真行!” 尽管有心理准备,我还是没有料到买火车票需要如此的智力与耐力,那些不会说一句中文的老外该怎么办呢?

  票拿到手了,心里却又莫名地产生其他令人惴惴不安的念头:火车是哪一年出厂的?行李架上还有没有空位?我的床位会不会离高音喇叭太近?同车厢的室友会不会一根接一根地吸烟?咳,别管这些了。在中国坐火车其实挺舒服的,因为火车正点运行(与公路上行驶的大巴小巴完全不同),服务员小姐漂亮可亲(与车站的售票员正相反),车厢相对整洁(除厕所以外),硬卧也完全可以忍受(与硬座相比)。我发现中国人喜欢下铺。也许是因为下铺票价高些?也许是因为下铺容易往窗外扔东西?或者可以更经常地去厕所?也许是中国人有恐高症?不管怎样,反正我非常满意我的上铺,不仅相对安静独立地睡在自己的行李旁边,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少付一点钱的情况下,居然和下铺的人同时到站。这就是幸福啊(在中国幸福的感觉来得似乎很容易)!

  中国的火车是遵守时间的典范,开车的时间分秒不差,到达的时间也正是到达的时间。中国人的组织纪律性也随着火车的抵达而达到了极限,争当第一的奥运精神开始激励着每一位旅行者:我一定要第一个下火车、我一定要第一个冲出火车站、第一个挤上公共汽车……。这么着急上哪里去呢?比如说去少林寺吧。你问汽车售票员:“多长时间可以到?”答:“两个钟头。”当然这指的是汽车的行驶时间,不包括等待和中间的参观访问和购物。

  据我观察,中国似乎有两种公共汽车:一种是让乘客等的车(不知什么时候到来),另一种是等乘客的车(不知什么时候可以满座),反正开开停停,没个准儿。比公共汽车还要可怕的是那些专营旅游线路的大巴,整个就是劫持人质。我有一次参加这样的“旅游”,花了五个多小时逛纪念品商店和吃饭,最后看天色已晚,司机老爷急着回家,所以干脆就把该去的一个景点取消了。

  说点正经的

  吉普赛人的谚语说得好:“上路比抵达更重要。”如果说吉普赛人还没有来到中国,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现在中国旅行的妙处。我看,在中国旅行虽然辛苦,甚至有几分冒险,但是你可以一路上与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人相处,经历在别的国家旅游不可能获得的体验,足够你将来在冬天无聊的长夜给孙子辈们讲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了。

十四、地球村人(图)
翟华 大恩  


  



  问题:西方人能否不参加旅游团,能不能来一个神州自由行呢?

  答案是:可以,也不可以。如果我的名字是碧姬·巴铎(法国前影星兼现任动物权运动人士),或者对空气污染过敏的话,最好要三思而行,至少在临行前要征求心理医生的意见  
。不错,在许多方面中国人的行事方式与我们格格不入。不错,在中国旅行我们的情绪变化可能像大气温度的变化那样波动无常。不错,事情往往不按照我们的预想发展。但是,如果你认为循规蹈矩按照一切都安排好的路线图旅行是最枯燥的事情的话,那么,朋友,到中国来旅行吧,这里是最引人入胜的旅游目的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历史的陈迹和现代的活力,社会主义和市场的水乳交融,集体主义的理论和个人主义的实践,特别是这里有十三亿中国人。

  在我们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看来是如此陌生,但又如此熟识。

  如果说中国人是火星人,那么这些火星人与我们高卢人很相象。和我们一样,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约束和纪律。和我们一样,他们自尊、自傲、好胜、逞强,还有点沙文主义。和我们一样,他们喜欢大吃,也喜欢大喝。和我们一样,他们喜欢开玩笑,喜欢热闹。如果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害怕天塌下来的话,这些中国人和我们高卢人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你也可以说中国人和犹太人很相象,因为他们都珍视家庭亲情,讲究集体主义,重视教育,懂得生意经。

  你也可以说中国人和美国人也很相象,因为他们都善良、轻率、自私自利而又爱国主义至上。

  我们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我们都是地球村人。真正的火星人其实不是中国人,也许我们应该过海去中国的东边找一找。说真的,今天一个法国知识分子在与中国知识分子交流时,必定会觉得比与本国(法国)农民之间的沟通更容易。

  在这本书里,我讲到了太多的中国人的“缺点”——因为他们确实有缺点。但这并不是说我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他们有太多的优点。我至今还记得,在苏州的一个朋友,她在学校放假期间到一家大商场工作实习,周末在家复习功课准备参加电脑级别考试,同时还在准备开一家卖家用电器的商店。在如此勤奋的中国人面前,我直觉地感到我们每周工作35小时的法国人可能很快就会碰到麻烦,第四大经济体的称号不知还能保持多久。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火车上那位漂亮的服务员小姐在清扫完车厢后,自然而然地坐在了乘客的床铺上,平等地和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欢笑。在中国这样一件何等自然和亲切的一件小事,在法国将是多么不可思议和另类!

  我深知中国人的慷慨,每当我犹疑地说出一个中文词的时候,我的中国听众都毫无例外地告诉我:“你讲的中文很好。”正如我练功做出每一个动作的时候,我的中国观众都真诚地伸出大拇指。

  在艰难困苦面前,中国人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哲学家和勇士。他们在胜利的时候是孔子的信徒,而在失败的时候立刻变成道教的信徒。在中国人看来,“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

  中国人热情好客。在我去少林的路上,偶然遇到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想尽一切办法帮我找少林的功夫学校,几乎耽误了自己来少林的目的。要不是我手快,连汽车票、早餐她都替我付了。在南昌,我在一家餐馆坐了三个小时,一边吃面条,一边看奥运会的现场直播,到结账的时候,老板坚定地告诉我:“今天我请客!”

  中国人最伟大的优点就在于他们接待了并且容忍了我这个老外。我不知道中国人是否会理解这本书,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不过我想告诉我的所有读者,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一句我希望告诉世界上所有人的话,那就是:

  这些中国人真的很可爱(Les chinois sont quand même bien sympas ) !

  话虽如此说,去中国前有些必要的准备还是必要的。所以最后特别附录了外国人完全生存手册,仅供无知的洋人们和好奇的中国人们参考,也作为本文的结束。

附录一、在华老外完全生存手册
翟华 大恩  


  —— 时刻准备着最深刻、最可怕的文化震荡,最后你会发现一切震荡都是可以忍受的、可以理解的、值得留念的,甚至是可爱的。

  —— 来中国前最好参加体能训练,增强平衡能力的力度。在中国上车、下车、排队的时候,会用得着这些功夫。


  —— 学两句中文, 你会发现你会变得很受欢迎:一句是“我是x国人”,另一句是“我挣xxxx元。”

  —— 细心领会中国式礼貌。如果中国人请你下饭馆,你一定要回请,而且回请的餐馆的档次不能低于中国人请你去的餐馆。如果中国人两只手递给你一件东西,你一定也要用两只手去接。如果在出门的时候,中国人请你先走,你一定要严词拒绝(至少一次),最好轻轻地推对方先走,表示你有自知之明,给对方面子。

  —— 耐心,耐心,再耐心,把耐心当作哲学来学习。记住:你现在不是在你自己的国家了,你在一个古老的哲学国度。

  —— 来中国大陆之前最好在人“鬼”情未了的香港平稳过渡一下,因为这里的人兼有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缺点。

  —— 随身带耳塞,以备在有卡拉OK的旅馆使用。更积极主动的方法是,随身带自己的声源,如WALKMAN,以声制声。

  —— 记住嫖妓是违法的,不要付了“服务费”再交罚款。

  —— 在中国,公共汽车票似乎和烟卷搭售。如果你乘汽车时不想被动式吸烟,有两个办法:(1)如果是冬天,打开车窗,让冷风进来。如果你旁边的吸烟者要求你把窗户关上,那你就要求他把烟卷掐了。(2)如果是夏天,拿一把扇子,把烟扇往另一个没人的方向。 其他的乘客会很喜欢你的动作,而吸烟者可能会感到心理不适。

  —— 不要模仿中国人使用垃圾桶的方式,告诉他们清洁的中国比肮脏的中国更让外国人喜欢,让他们的爱国主义发作。如果无效,你也可以安慰自己说满街的垃圾就是就业,而山上风景区的垃圾可以让游人避免迷路。

  —— 学会熟视无睹,脏乱差一概看不见,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脚上以及与脚接触的地面。

  —— 学会忍气吞声,如果你不得不使用公用厕所的话。

  —— 在来中国之前,主动退出动物保护组织。不要对盘子里的东西疑惑,只要好吃就行。反之,不好吃,就一定说不好吃,避免再次遇到同样的东西。

  —— 小心:茅台的滋味对西方人来说可能与我们用来搞卫生的那种液体差不太多。我至今还没有碰到一个真正喜欢茅台的西方人,但是我也至今没有遇到一个因为喝了几杯茅台而生病的中国人(或外国人)。

  —— 参加宴会是生意场上的常事,但是宴会之中又绝不能谈及生意。吃饭是一件严肃的事,一心不可二用。

  —— 记住餐馆是交朋友的地方,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想树敌的话,说饭菜“太难吃”就行了。

  —— 中国人口密度大,因此身体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对你的朋友、同事,适时握一下手、拍拍肩膀或者捶打背部、臀部,都是亲切友好的表示。当然女性除外,此为授受不亲。

  —— 不要随意施舍、给小费,有的中国人喜欢,也有更多的中国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 讨价还价的时候面部要始终保持微笑。

  —— 如果有人喊你“老外”,你就回答他们:“小内”(年轻人)、“老内”(老人),效果极好。

  —— 出发去中国前一定要学几句基本的中国话。真的不是很难,到了中国你会发现这是你一生中回报最大的投资。

  —— 说到自己国家的时候保持谦虚谨慎,说到中国的时候要有礼貌。例句:“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国家”。避免:“相对于法国,中国还不够发达。”

  —— 遇到围观就将计就计,假戏真做,该演小品的时候就演小品,回国后就没有机会了。

  —— 如果您是法国企业家,对法国的经济前景绝望,那么到亚洲来吧,到中国来吧,您可能不会一夜之间发大财,但是您会感受到什么叫做“活力”和“生气”,终身受用。

  —— 如果您是法国政治家,厌倦了说教和蛊惑,请您到亚洲来,到中国来看看,您可能不会当选,但是您可能学到新的治国理念,让您明白了解法国政治为什么没落。

  —— 如果您是传教士,请您到印度去吧。

  —— 如果买了伪冒假劣产品,不着急不上火,想象孔子的教导,他老人家好像是这么说的:“在让别人富起来的同时,自己才能真正富有。”

  —— 人凭衣裳马凭鞍,别穿T恤衫短裤观光旅游,看看人家中国人可是穿着西服出来旅游的。

一个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对话
翟华 大恩  


  翟华:许多中国人读罢您的《十二亿火星人》,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是:这老外对中国的事太熟悉了,都成精了,不像!不像是法国人写的。一定是哪个“海归”借老外的口,或者哪个与世界接上轨的“愤青”发泄情绪。记得几年前一本叫做《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出版后立即引起读者关注,据说愤青们当时几近人手一册了。作者是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据译者介绍,此人乃是位了不起的汉学家,他的许多论点还是欧盟制订对华政策的依据呢。可是德国汉学界却不知其人,书的内容也有点怪:这个德国人怎么对中国人的事会那  
么熟悉呢?为了书的真实性,作者费了不少心机说一根筷子那么长的洋绕口令。事后证明,“洛伊宁格尔”乃是中国学者的笔名。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德国人对中国人发表的评论更能引起重视。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真是法国人吗?您能证明吗?

  大恩:我是货真价实——bel et bien——的法国人。怎么证明?简单地说,我不相信处于本国环境中的中国人自己能够体会出一个初次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所能够感受到的那种“震撼”,更不可能把这种最初的震撼提炼成为“文化”。一个中国人当然很容易对现状不满,就好像我也经常批判法国社会的弊端与桎梏。但是,这往往可能只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的宣泄而缺乏建设性。我的这本小书来自我的个人体验,力图以天真而坦率的形式,直接告诉读者:中国的什么东西可能“震撼”一个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我不想作价值伦理的评价,只是想告诉读者一个第三只眼看到的中国。为此,真的只有一个纯粹的“老外”才能做得到!

  翟华:我相信了:你一定是法国人。您看,但这本书在中国出版的时候,能不能把您的照片登出来呢?

  大恩:没问题(见前页作者简介附的照片)。我还有一张剃了光头在少林的形象。不过有点过于夸张了吧(见文内)!

  翟华:但为什么您的名字叫“大恩”,与您的法文原名“伯纳·圣—若弘”(Beno?t SAINT GIRONS)好像根本不搭嘎?

  大恩:在法国,朋友们一般叫我“伯纳”(Beno?t)。我到亚洲,那里的朋友为了省事就叫我Ben (Beno?t的前三个字母)。不幸的是,Ben在中国与“笨”同音,所以我不得不另外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好名字。一次我乘火车在中国旅行,邻座的一个中国女孩给我起名“大恩”,说是“大学”的“大”,“周恩来”的“恩”。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叫“大恩”,我就经常讲这段故事。不幸的是,弄巧成拙,我的少林武伴还是经常指着我喊“大笨蛋!”

  翟华:那么您的姓“圣—若弘”(SAINT GIRONS)有什么说法吗?

  “圣—若弘”是一个老家族的姓,在法国总共有七个乡镇以“圣—若弘”为名。但是具体的历史渊源我自己也不很清楚。

  翟华:您的中文水平如何?

  大恩:我可以讲流利的中文,读中文,但是——很不幸——只能写一点点中文。

  翟华:您有中国朋友吗?特别是,如果他们知道你写了《十二亿火星人》,他们还愿意做您的朋友吗?

  大恩:我有很多中国朋友,我的妻子是一个瑞士籍华人。我的中国朋友们大多不懂法语,所以他们没有读过法文的《十二亿火星人》。那些少数懂法语并且读过《十二亿火星人》的朋友,他们都明白我并非恶意攻击,只不过是在透视中国文化,而且,我写的内容都是现实……。说实在的,我的文章遇到批评大多来自网上匿名的西方人。因为,这些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国,所以我把他们的批评当成一种鼓励。

  翟华:哦!您的妻子是华裔!那她读了《十二亿火星人》了吗?

  大恩:是的,她读了法文的《十二亿火星人》。因为她三岁就移民到了瑞士日内瓦,不能读中文(但她可以讲普通话和广东话)。

  翟华:在您的书里描述了许多关于中国人的细节——也就是中国人说的鸡毛蒜皮,难道你不觉得这种写法有点舍本逐末,失去公正吗?

  大恩:难道一本涉及到至少75%以上中国人生活习惯的书可以被认作是舍本逐末吗?大部分在西方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其实描述的是“小资”中国。现在终于有一本说“细节”的书了!虽然是细节,但是我认为我的书依然有其普遍性。当然,我一再强调,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书中所描写的“毛病”。

  翟华:说到这里,有读者质疑为什么您的书名是《十二亿火星人》,而中国人口已经是十三亿人了。再有,为什么说“火星人”,而不是其他什么星球上的人?我很想代替您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十二亿火星人”?因为有一亿中国人已经和国际接轨,成了标准的地球人。至于第二个问题嘛,还要请您给一点提示:为什么说中国人是“火星人”?

  大恩:哈哈,第一个问题,您回答得好!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国人是“火星人”呢?第一,火星是红色的;第二,习惯上,西方人一般把所有看来奇怪的人称作“火星人”;第三,在中国,外国人时常被看作是外星人(如果我们西方人来自地球——这是我们的观点——那么中国人一定是地球以外的什么星球上的人了)。

  翟华:我再给你第四个理由吧:中国载人飞船已经进入太空,将来真的飞向火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不过,很多读者感觉这本书讲的是中国八十年代的情景。请问:您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时候写的呢?

  大恩:这本书是我在1997-98在少林练功之余写的。

  翟华:我很好奇,您为什么会想到要学功夫?除了少林,在中国你还去过其他什么城市呢?

  大恩:我从小就对武术感兴趣,能到少林学功夫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在少林寺我待了八个月。虽然从学习效率来说,香港的“咏春拳”(Wing Chun)可能更适和外国人。可惜因为受伤我的功夫没有学到家,加上后来在印度旅游时染病,拳脚逐渐生疏了。除了少林,我总共去过60个地方。在我的旅游网站www.passplanet.com)上对中国作了详近介绍,还有旅行注意事项,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您看,我是真心在鼓励外国人去发现中国,这个博大、美丽和可爱的国度……

  翟华:实话告诉您,作为译者,我非常惊讶有很多网上读者认为您笔下的中国和您眼中的中国人其实挺可爱……

  大恩:那太好了!我相信,如果读者有耐心从头读到尾的话,那一定不会误解我的用心良苦。如果是寻章摘句地挑刺的话,那么……无论如何,读者的反响证明您的翻译得很到位!

  翟华:您刚才提到去过印度,而且据说您是印度文明的崇拜者。您能不能用两句话来比较一下您眼中的中国和印度。您还去过亚洲其他国家吧,谈谈感想如何?

  大恩:如您所知,印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令人着迷的古老文明。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印度,文化苦旅。但是,说实话,我认为中国人比印度人更容易接近、更可亲可爱。还有,中国没有种姓制度、没有宗教偏执、没有性别歧视,这些有印度特色的资本主义是我无法认同的。而且我认为,正是这些特色,印度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抑制。说到其他国家,我走遍了亚洲,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柬埔寨……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的百姓更容易亲近,即使你不会说当地语言依然如此。当然,因为我会中文的原因,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感觉:很好的那种感觉。

  翟华:我们来说说法国吧。在中国人眼里,法国和法国人就是文明、高雅、浪漫的化身。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也期望法国人对中国人有同样程度的尊重。那么,在普通法国人的一般印象里,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的呢?

  大恩:我觉得,法国人(也许应该说西方人)对中国人有和中国人对法国人一样的某种偏见:正面的偏见,说好不说坏的偏见。法国和中国一样有悠久的文明史,所以法国人与中国人一样有历史敏感性。但是,我的书说的是现实,不是历史。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笔下的中国可能使那些不了解中国的法国人感到难以置信。报喜比报忧更讨人喜欢,事实有时候可能会让人感到惶恐。话说回来,我想我的书并没有冒犯中国,我只不过是在描述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的体验而已。讽刺性的文风并不能掩盖我对中国人的尊重和深厚的情感。我认为,向中国人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他们如实地介绍给世界:生动的现代中国人而不是故纸堆里的满大人。

  翟华:很多中国人认为,法国人对中国评头论足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法国人有文化,有品味,且没有恶意。那么,如果中国人挑法国人的毛病,法国人会怎样想呢?

  大恩:说实话吗?如果中国人说法国人的坏话,我觉得会使法国人感到不适。为什么呢?因为在一般法国人的印象里,中国人就是中国城里的那些亚洲人,而那些亚洲人很多是非法移民。您可以想象,如果非法移民大骂法国,法国老百姓一定会有所反感。但如果是由于“文化震撼”就事论事,我想法国人会欣然接受的。

  翟华:法国和中国可能是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国家在学校里教授哲学。您也一定学过哲学,如果让您回答“语言的隔阂是否会成为不同国家人民交往的障碍”这个问题(法国中学毕业会考题),您会说什么呢?

  大恩:语言的隔阂不应该是人民之间交流的障碍,但是却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没有对话,何谈理解?

  翟华:那么,您是否同意“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的说法呢?

  大恩:我不喜欢这种说法,因为没有自知之明。不错,法国对欧洲文明有深刻的影响,但与意大利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也不相上下。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其邻国的影响更广阔、更久远。在世界地图上看一看,比一比:法国有多大,中国有多大!

  翟华: 从表面上看,中国似乎变化很快。高楼大厦、高速公路、衣着打扮……三个月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相比之下,法国似乎永远是典型的法国,以不变应万变。我八十年代初在法国看电视熟识的主持人,到了现在打开电视一看,他们还没下岗呢……

  大恩:我同意,法国的变化远远小于中国。法国人特别保守,不喜欢新鲜事物,而且常常满腹狐疑……。正因为此,政府往往无法推行任何改革措施。至于您所说的的主持人嘛,对不起,我已经没有电视机了……

  翟华:没有电视机的人还能算是地球人吗?!既然中国人已经被您称为火星人,那么就让我把法国人叫做“火鸡人”吧!闲话少说,还是让读者们来评判我们眼中的中国和法国吧!不过,正如大恩所说,希望读者一定耐着性子读完全书。如果有话要说,可以与我们直接讨论。我的伊妹儿地址是:zhaihua@ifrance.com。

  大恩:我的伊妹儿地址是:ben@passplanet.com,也欢迎来访我的网www.passplanet.com。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4-6-21 16:55:47 |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这个帖是个超长帖~~能看到结尾处的您一定是根性超过300的~
相信虹野一定会欣赏您的~

做为一种东西方文化的逆向思维吧~
老外眼中的自己倒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与老外打过好多次交道的我也忽然间茫然起来了~

或许,美国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了~(根据我的经验,他们想事物都不会复杂)
4
发表于 2004-6-21 17:20:58 | 只看该作者
相对来说,外国比较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中国则是随众一起。所以厕所澡堂相对外国来说都是公开化,大家一起来,可能会比较有劲吧,因为中国人不拘小节,外国人看来,中国人是很没礼貌的
5
发表于 2004-6-22 00:22:2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作者的文章中略带幽默啊。嗯,的确是好文章啊。这位作者还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了解的比较深嘛~“记得中国总理在1994年访问德国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哪位西方政治家有办法解决十二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会很高兴欢迎他来中国来担任领导人。”  也许作者就是因为这句话才有勇气写这本书的吧。话说回来,作者毕竟是亲生经历,对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感受深刻,所以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会比较透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
正象作者说的一样,这是对所有十二亿中国人的一个概括描述。在中国无论是人际,社会关系都是很复杂的。中国人较为缺乏社会公德的个性,因为这和个人素质还有习惯有关。在文章中作者叙述了些令人深思,值得探讨的问题,总而言之,中国的确存在种种问题,但不能光看几个方面而得出某些结论,因为人种不同,然而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这样说,在某些方面上,中国也有它的优势。譬如说,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重视教育,懂得生意经,爱国主义至上等等。
为了达到效应,政府为此必然要复出代价,也就是花钱来建设。法国街道的整洁,环境的优美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在中国呢?难道中国政府没有钱吗?那些钱又跑到谁的腰包里去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来思考。
二十一世纪正是中国人发展的时期,中国必然将在这个时期中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中国不仅仅要向其它国家学习,也要从自己做起。因为是中国人,为了中国的富强,我们也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惊醒这只沉睡的雄狮,一起来期待祖国美好的未来吧^^
6
发表于 2004-6-22 15:37:46 | 只看该作者
根兴300不够。。。

友情提示:请不要灌纯水在这个帖里~: )
7
发表于 2004-6-25 23:28:2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珍藏起来慢慢看——这本书哪里有卖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04-6-26 10:54:1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纽绪与镜 发布
好文,珍藏起来慢慢看——这本书哪里有卖的?


- -这种书会在大陆公开发售吗~~~估计看过这本书以后许多愤怒而又热血的中国爱国青年就已经将作者874了~

不过我想国外应该有卖的吧~只是不是汉化版........
9
发表于 2004-6-26 11:13:1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将此帖置顶加精~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6-27 20:39:4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ihanlihan 发布
建议将此帖置顶加精~


咳咳,这个..........................
11
发表于 2004-6-28 01:52:3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Krauser 发布
- -这种书会在大陆公开发售吗~~~估计看过这本书以后许多愤怒而又热..

以下省略......

那个翻译的人(叫翟华吧?)在序言的第三段说了已经翻译成中文,并且出版了的。
12
发表于 2004-6-28 01:54:4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看到:译者家住菲律宾共和国首都马尼拉市——是不是要跑到东南亚才有的买呀??-_-o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6-28 23:33: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对了~~- -
14
发表于 2004-6-29 11:39:41 | 只看该作者
咳咳~   这个帖要沉下去了,我代楼主顶一下~
15
发表于 2004-6-29 15:37:03 | 只看该作者
果然超长,不过这个老外的想法挺有意思。但我的伯父对我说,法国人是很不严谨,很随便的民族。他们的一些习惯和我们差不多。(我伯父常和法国人打交道)
16
发表于 2004-7-2 22:49:1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
发表于 2004-7-4 12:23:13 | 只看该作者
比尔.布莱森的<<欧洲在发酵>>把西欧各国调侃的是一塌糊涂 尤其是法国 不信自己看看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7-4 13:51:11 | 只看该作者
To hnryxing: 强烈要求您放出比尔.布莱森的<<欧洲在发酵>>
19
发表于 2004-7-4 15:43:26 | 只看该作者
我看看网上有没有....SORRY 请大家自己买一本 网上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心跳回忆在线 ( 皖ICP备14013669号 )

GMT+8, 2024-11-23 03:31 , Processed in 0.05998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